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概念为本,实物配对——我的小学语文课堂观…

(2012-06-10 21:07:24)
标签:

教育

分类: 转载

        西下池小学李艳丽

工具性与人文性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不断在争论的话题。我感觉人们在不断探讨、研究二者孰重孰轻的过程中,忽略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基础教育中,儿童的认知如何形成;二是语文的课程观问题。

根据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可知, 12岁之前的儿童,处于具体运演阶段。这就意味着,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的形成必须经由感觉带来的体验来完成。或者说,他们内在概念的形成要和外在的实物配上对,才能真正成为认知被留存。所以说,一个12岁之前的儿童必须要在手里拿到实物才能够思考。

这个基本的认知形成理念在国外100年前就成为了课堂教育的常识。而我们当下的基础教育还停留在以概念解释概念,以头脑思考来代替实体体验的阶段。

以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概念、词语教学为例。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如果学习“领袖、主义、汽车、医院、商店、毛巾、苹果……”和“碧绿、金黄、飞快、阻止……”等等这些概念和词语时,课堂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如何去认识这些概念与词语的偏旁部首、注音书写、组词造句,进行大量反复的练习进行强化训练,几乎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些儿童是否形成了对这些事物真正的概念与认知;或者说成人想当然的以为通过这样的教学已经足可以让儿童能写会讲,形成基本技能了。其实大谬。

正确的做法是,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这些概念和词语相配对的实物或情境,通过眼睛(视觉)、鼻子(嗅觉)、耳朵(听觉)、口(品尝)、动手操作,形成内心体验,进而上升到心理感受,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在此要注意的是,实物配对不是用一些画出来的图片或描述的语言,也不是由教师来提供,而是由儿童自己去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共享,教师可以做的是给儿童提供他们无法获取的材料与帮助。

再以高年级语文的说明文作文教学为例。传统的做法是教师通过讲解或让学生去自己去总结、归纳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然后进行习作练习,做的好些的教师会给学生很多的文字素材或者部分实物让学生来观察、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但绝大部分限于一个粗浅感知甚至是纯头脑思考的层面。经过这样的训练,也有部分学生话语讲的很漂亮、文章写得很流利,但实际的感受与体验并不深厚,用不了多久,费了很大力气训练出来的写作水平就会灰飞烟灭:只有平庸的精彩,没有动人的力量。

如果换一种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出两个学习目标:1、分享搜集的说明文章,讨论它们都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其特点的?”;2、运用“从事物的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自己心爱的物品。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分享、讨论自己搜集的资料,形成对说明文写作手法的初步认知;然后运用这些方法,展示、表达自己的实物。我曾经在一节这样的课堂上,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极具想象力。我看到学生带来的各具特色的“实物”达几十种之多,关键是,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学会了创造性地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去表达事物、表达心情,对生活充满了乐趣与热爱。这样的语文课堂人文性、工具性齐备:既符合语文教学的课程观,也符合孩子的认知形成规律,并且充满了人性主义的光辉。

所以,我认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不明白儿童认知形成的基本规律,他们在用自己的经验取代着孩子的体验;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国家缺乏对儿童心理特点、认知形成的研究,缺乏对一些儿童教育常识性理念的推广。由此,评价一节语文课的优劣也就很简单,就是看课堂上学生是否在进行大量实体化的体验,还是身体被桎梏只是基于头脑层面的思考。一旦大家都知道了这些基本的教育常识,小学语文教育的转型自然就会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