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多从“原点”反思办学
(2011-02-26 10:19: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当许多关于教育的问题争论不休时,我习惯的做法是回到“最初”,有时候重新从“原点”上反刍一下初始的想法,往往会让人有所醒悟。比如当要讨论学校应该是什么样时,我们是否也需要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当初我们为什么要办学校,我们是准备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
给孩子们一个读书的地方,让他们健康成长。我相信我们“那时”的想法就是这般朴素和真实。这样的朴素和真实,在今天读出来、想一想,竟然会觉得别样的温暖和感动。可当“那时”变成了“现在”,一切都在发生巨变:想法一天天变成愿望,愿望又一点点变成一种关乎家国的沉甸甸的寄托时,那些越来越漂亮的学校还是“最初”时的学校吗?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因此学校“生态”决定了学生的“长势”和形状,老百姓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颇有几分道理,如果学校不超过一米五,正如马斯洛所说的那样,“在一个不超过一米五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的人都不超过一米五。”我们得汲取“武大郎开店”式的教训,让所有的办学人都敬畏和遵从办学的一些基本“准则”,那么,首先我们得找到这样的准则,然后把这样的准则刻在每个人的骨头上,有时候,不“铭心刻骨”地强化还真的起不到效果!
学校的准则是什么?还是回到“最初”上来回答。一“回来”凡事都似乎变得简单了很多,你甚至也别以师长自居,你就当自己不认字,连身份都还原到他的母亲,甚至把上学只当成“过家家”,那你告诉我现在你应该怎样去做?
其实,无关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水平的教师,总之你是在与学生相处,你影响他,并且鼓励他习得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至少能保证他知道保护和爱惜自己的生命。如果你想更优秀些,那你首先得亲近他,然后了解他的一些习好或者口味,关心他的生活、身体、心理和精神状态,关心他的学业和品格;如果他的确有些问题,而你又不是太嫌弃他,更不愿意辱骂或者打击他,那你肯定会想尽办法帮助他;如果他身体孱弱、老是生病,你可能还会带他去看医生,或者煮几个鸡蛋、一碗面条,总之,这一些“人之常情”的做法有可能就是教育。而这样简单又简单的事情,还需要多高的学养、“专业化”?
没必须把教育解读得多么高深,教育原本就不复杂。当然前提仍然是你必须恪守教育的准则,说穿了就只一句话——把学生当人!
而能长成什么样,或者能长多高,实在是他自己的事情,但你得给他“预留”生长的空间、条件、希望和可能性,我说的“生态”就是这层意思,而回到最初,其实也是大师们说过的“教育即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