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狠”一点才是爱

(2010-05-07 23:27:10)
标签:

育儿

爱和教育

教育

分类: 专栏文章
   当爱变色为“毒药”时候,爱一个人便是在实施一场早就知道结果的“谋杀”。

   宠着的孩子长不大。在育儿问题上,我主张要敢于对儿童“狠”一点。

   可现实里却有太多的母亲,以爱的名义替代和包办儿童原本应该亲力亲为的一切。于是,遍地的溺爱造就了太多只会撒娇的无能后辈,因基本动手能力的被剥夺而造成的中国儿童创造力的缺失,终于酿成了这样的后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国儿童的创造力位列世界各国倒数第五!呜呼,我们的教科书上不是一直以自称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而自豪吗?如今咋一夜之间堕落到如此不堪呢?

   研究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史均可以这样下一个结论,人类的生存史其实也便是人类的创造史。一个民族一旦失却了创造,那意味着这个民族离亡国不远,因而有些怀有民族忧患的人会痛心疾首地说,中国的教育到了最危难的时刻!抛开民族发展的命运这一宏大的命题不谈,假如我们只是一个母亲,一个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并且为他的一生负责的母亲,那她是否会为自己孩子的未来着想呢?如果我们仅把这种着想理解为替孩子赚钱囤房,教唆孩子躺进父母刻意为之筑垒的巢穴里而醉生梦死了却一生,请问这样的孩子他会有什么宏大的梦想?又会有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感呢?说句很“乌鸦嘴”的话,假如他万一不幸降临失了家产或者因为倒霉而遭遇倾巢之灾,注意,我说的是万一,请问,除了抱怨和自杀,他还有什么能力再“东山再起”?

    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讲,一旦他包裹在创造之中的能力,早就被爱他的母亲一点点用爱理直气壮地“化”没了,那这样的爱我以为是个“负值”,溺爱就变成了灾难,这样的妈岂能称为好妈?甚至都不算是“合格”的妈。如果亲妈给予孩子的都是这样的“负爱”,那我以为多则不如少,有则不如无,你认为呢?因此说真正的爱,是培养儿童的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三性”唯一的源头便是反对溺爱,真正的母爱恰体现在对儿童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上,致力于培养儿童“三性”的母亲才有资格称为“伟大”的母亲。

   说“后妈”才是伟大的母亲。这个“后妈”是个特指,是传统世俗里指称的“后妈”,这个词并不具有普遍性。我只是假借这个词来表明我的教育观点。说后妈是好母亲,是特指后妈们一般不如亲妈那样一味溺爱和纵容自己的孩子。反而因之让其自生自灭,这命运的残酷一旦降临,生活的粗砂有可能会把“不幸”打磨成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假如果真如是,那不幸成了“幸运”,厄运则成为一个人成就辉煌的天赐良机,残缺变成了另一种“完美”。这不奇怪,因为他借此成为自己的“主人”,为了生活或者生计,他曾经蛰伏和被隐藏的各种潜能,一下被激发出来,君不见所有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遭遇面前,在孩子的自我设计和动手中,一点点、一天天慢慢形成。而被亲妈溺爱着的孩子,他们相比被后妈遗弃不顾的孩子,缺少的不恰是平时难以亲遇的对生活的参与而带来的“经历”和“体验”吗 ?因此,育儿,育的是敢于放手,育的是任其“在经历中体验”,育的是把总结、体验、反思和升华化为他崛起的养料,育的是让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如果你爱孩子,你要知道该为则为,不该为则不为,你可以爱他,但不可剥夺他,你尽情可以留给他住房和金钱,但你千万别忘了还要“留给”他经历。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在是上天给他的神圣权利。爱不是干预和强迫,当然也不是包办和替代,不放手放权,便是辱天害人!岂有资格说自己是个好母亲?今天我同样还要告诉当教师的人,请记住,好教师同样应该谆谆记取“后妈”的启示,不妨对儿童“心狠”一点。

  心狠一点,便是在成就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