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人这样评价中国教育

(2010-03-06 12:34:32)
标签:

中国教育

救救孩子

课改

教育

分类: 教育现象

   一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朋友亲口告诉我,朱棣文来中国大陆考察教育,转了一大圈之后,回去给中国的教育下了个结论,六个字:老师讲、学生记

   朱棣文先生的话是否见诸报端我并不知晓,但他对中国教育的概括和评价至少是刺激了我的。也难怪,我们认为的教育不就是教师讲、学生记吗?这几年,有了一所“不讲不记”的杜郎口,很多人便视其为洪水猛兽一般,指责其是乱弹琴!

   朱棣文概括的没错,我们身边的学校教育就是清一色的“教师讲、学生记,而学习的目的只为升学”。

  我的一位好友在广州市某重点小学任教。她说,在临近“小升初”的两个月,她和孩子们渡过了不堪回首的一段岁月。她在博客上写道:“只有我知道这些成绩是怎么来的,只有我的孩子们能知道这些分数意味着什么。这两个多月的备考,把我们逼到了悬崖上!虽然有这么多的道贺声,但不足以消弭内心的恐惧和愤怒。我们都是被束缚在稻草上的蚂蚱,徒然挣扎而”。

  她的学生们,这些12、3岁的孩子,“在四天之内,孩子们经历了三场大考”,“成绩出来了,十分幸运,我们班有十几个考上了,有四五个超过了其它民校的分数线,可是没有达到育才的分数线,很失望。今年育才的录取分数线是253分,比其它学校高出40分。我们有几个孩子已经是240多分的,可以进广雅等学校,由于直奔育才去的,结果别的学校也不要了。”我们真的没法责怪她,即便她现在小有名气,但仅凭她一个人是无力和整个广州的教育传统形成对抗的,她只能“被顺从”——大练“升学兵法”:猛讲、猛练、猛记、猛背。

    如果你还怀疑朱棣文先生的评价带有恶意,那好,且看转载自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上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个美国中学生写的,他眼中的中国教育又是什么样的?

                  一切只为考试
    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
  我是美国私立小学教育和公立中学教育的产物,因此我习惯于非常喧闹的教室。如果教师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不维持纪律而上完45分钟课,就被认为有本事。与此相比,北京一家中学的课堂气氛在我看来是沉闷的,那里也根本没有不守纪律的问题。
  不过,让我真正惊讶的是,尽管我在波士顿拉丁学校上课时,学生们不受管束,闹闹哄哄,但是,我感觉从拉丁语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好像比在北京这所中学学到的多得多。
  中国的学生整天背诵和独自做无声的书面练习,或者齐声做口头练习。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首先是中考,然后是高考)出现的东西。这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公立中学和大学的招生完全看分数。在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里,进入顶尖学校所要面对的竞争让一个发誓要上哈佛的美国学生感到相形见绌。
  中国学生功课的严格程度超过所有美国学生,这种状况在大城市和富足的郊区以及县城尤其严重。这些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绝大多数美国学生的想象。
  不仅如此,对于习惯于在历史和英语课上自由辩论和在数学课上自由讨论不同解题方法的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的功课看起来空洞和过于受约束。中国学校每个班平均约有45名学生(波士顿学校班级的规模限制在28人,至多超出3名至4名学生),这严重限制了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关注度。
  中国学校的课程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数学题只有一个好的解题方法,计算机课只有一个编程方法,完成家庭作业只有一个好方法。每个班的家庭作业 ——薄薄的卷子——都是一样的,很少要求写论文。课上不讲小说,老师鼓励课外阅读历史类书籍,而不是小说。课上讲的唯一的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节选,还有古诗。上课的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完全是为入学考试做准备。
  学生缺少讨论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机会,更少有人在课外参与政治讨论。在被美国人看作是教育组成部分的决策和审慎思考方面,中国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中国的学校有许多长处,可是它们不培养哲学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