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炳亭课改名校访谈之29】二类高中如何“破局”

(2010-02-28 11:04:30)
标签:

课改访谈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本报记者 李炳亭    特约记者 洪湖

   坐落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的文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被当地老百姓习惯地称为“文安三中”,就是这所在当地也排号第三的综合性高中,近两年来却一跃成为当地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当地流传的“远学山东,近看三中”说法,很能说明这一点。

学校纪立伏校长告诉记者,文安三中是二类普通高中,还带着中等职业教育,随着各地重点高中如火如荼的扩建、扩招和高中生源数量减少,学校的办学空间越来越小,招生难、管理难、成绩差、流失多等现象一时成为难以破解的课题。

面对许多二类普通高中都要面对的难题,他们从让学校生存得下去,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考得上出发,向课改要成绩、向教改要质量,稳步实施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从课堂教学改革出发,文安三中从细节入手,在破解诸多难题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二类普通高中实施课改的经验。

 

破解理科课堂展示难题

 

从借鉴山东课改经验出发,他们也将一节课分为了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抓两头、促中间”,抓好预习和反馈,课堂上重点促进展示的推行。

但是一段时间后,问题也出现了。由于文理科内容的不同,文科学生的展示相对容易,也比较精彩,而理科由于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学生在展示时比较困难,也往往平淡无奇。

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苏伯臣告诉记者,从年级组到学科组,学校曾多次召开会议研讨这个问题,也专门召开业务论坛,相互交流。学校还十多次专门派出教师去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观摩课堂,交流求教

终于,他们从给不同学科相互借鉴展示形式、重点问题分解环节展示入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方面,学校加大了老师们听课学习的力度。如他们就要求每位老师每周至少要听两节不同学科教师的课,尤其是理科老师要多进文科老师的课堂,学习文科课堂展示的方法和手段,借鉴文科课堂的组织形式,从中找到适合理科学科利用的好的做法,从而实现变文科为理科所用。

苏校长说,比如地理学科的一节课,一名同学可以扮演“马可波罗”的角色,以其环游中国来贯穿课堂始终,诙谐幽默的言语、滑稽搞笑的动作让每一个小组的同学都在故事和情境中学到了应该掌握的地理知识。借鉴这一方法,理科的课堂也就立即可以用得上。比如物理学科中的“牛顿定律”、化学学科中的其他科学家、数学学科中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故事等,都可以模仿这一文科课堂,架设出一个人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效果自然比以往的要好。

另一方面,他们理科学科的展示环节进行分解。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授课时教师们发现,成绩好的学生一气呵成的展示会让成绩差一些的学生仍然一头雾水,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往往又一点都不会展示。经过多次商讨,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基础,把理科不易展示的内容进行分解,分层分配给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步或一个层次的问题,各小组彼此联系,彼此牵制,有分工更有合作,分头展示后,完成汇总就是问题的完整答案。

苏校长说,结果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些不好解决的理科问题变得容易了,同学们都敢于去碰难的大问题,并且坚持做下去,也不再望题生畏了。

 

不要为了展示而展示

 

    一直坚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学校教研处主任姚亚建老师告诉记者,很多老师在课改的时候都容易走上“为了展示而展示”的误区,展示的目的不明确,光挑精彩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展示,甚至展示前进行像演出一样的“彩排”,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目标实现。

为了克服教师走上这一误区,学校减少了课堂中的大展示环节,增加了小组内的小展示,尤其鼓励形式多样的小展示出现。

一方面,他们增加了小组内的各种小展示。

导学案上能解决的问题尽量在小组内就解决掉,各小组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统一安排大展示,对于理科个别重点、难点问题还由老师直接安排展示任务。

二是开设了课余时间内的小展示。

如学校各班就在指定的墙壁上开辟出一块空间来,设一个“答疑天地”,按科目分成六块,每科下挂一个小平板夹。凡是上课没有彻底明白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写好夹在上面,等待其他同学给予书面答疑。问题解决了,问题纸条立刻撤走,给其他同学的其他问题留空间。

三是充分利用晚自习,利用每一块黑板进行展示。

为了缓解课上的压力,大力培养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尝试对晚自习的改革和创新。

他们要求每天的晚自习不允许组间讨论问题,但可以组内讨论问题,并且声音不能影响到临近的小组,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课间去解决。后来他们发现课间就有一个,只有十分钟,小组根本解决不了几个问题,如遇问题多或问题复杂组内讨论根本无法解决。

面对这些问题,他们想到了可以充分利用各个教室的黑板。如果自习课上某个小组内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该小组成员就可以拿着粉笔到黑板上把问题写在上面,然后画一个问号。若其他小组可以解决此问题,则派代表到黑板上在问题下面给出解答。

姚主任说,这样,有问题的同学自己看黑板就能明白了,如果还是不能明白则可以径直到黑板处示意刚才的解答同学登台给予口头讲解,要轻声,因为是在晚自习时间,完毕后则各自悄然返回座位。如果遇到写到黑板上的问题各小组都不能解答的情况,则任何人不允许擦除,并且要在后面画一个大大的问号,示意等待该任课老师给予解答。

姚主任说,如果每天晚自习结束后教室每一块黑板上都是满满的问题和问题的答疑过程,则恰恰说明了晚自习效率的提高。

 

改革从优势学科入手

 

纪立伏校长坦率地告诉记者,对三中的学生而言,从整体上提高成绩相对困难,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蹩脚”学科。因此学校就从优势学科入手,开始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和英语是学校的相对优势学科,他们就从两个学科的作文和写作入手,强化学生的素材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方面,学校规范学生的书写要求,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他们要求学生每天练习书写名篇名句,英语和语文两个学科要各达到每日一篇,同时每天要完成一点数量的课外阅读任务,增加课外阅读量。

另一方面,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他们就以语文学科的作文课为依托大胆进行改革的尝试和创新。

在三中,记者发现学校的作文课是两节连着上的。这引起了记者很大的好奇。

姚亚建主任告诉记者,以前学校上作文课,老师给出个题目后,简单说明一下就让学生开始写作了,学生面对题目现组织素材,大部分大脑中一片空白,绞尽脑汁憋不出几个字来,作文的质量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不但作文水平没有提高,还产生了厌烦、抵触的情绪,产生了学习的疲倦感。

改革后,学校将课堂展示形式引入了作文课。他们要求语文教师提前一周将下一周要完成的作文题目以作文提纲导学案的形式下发给各个小组,让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进图书馆、上网浏览、相互讨论等途径提前组织好和作文有关的素材,然后按照作文指导提纲上的任务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小组的形式自主安排下周作文课上本小组的展示。

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各小组可以通过话剧、小品、朗诵、辩论、歌唱、快板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演绎作文课的主题。在两节连上的作文课的前半节课时间中,由语文老师对各小组的表演展示进行主导策划,同步进行点拔和总结,同时对展示中好的事件例子、人物素材进行汇总。

姚主任说,这样每个小组准备的素材都彼此得到交流和共享,每个学生脑袋里都会是满满的,每个学生的精神都是愉悦的,每个学生的感觉都是亢奋的,每个学生的写作灵感都是互通的。从这节课过度到下节课,学生们在完成作文的时候就可以由抱头搔脑变得一气呵成,下笔如有神。

姚主任说,以前同学们害怕写作文,作文写得不好,那是因为没有生活经历,没有素材,凭空想来写,也没有自己的思考,自然写不好,更不要说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写作文,学生有了积累,每次作文课活动都有目标、有计划、有任务、有分工,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知识得到了共享,作文素材得到了积累,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应试能力也在不断锻炼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通过这种创新形式的作文课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体现,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从而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实现快乐地学习。

 

今天要和昨天比

 

“及时反思,即时反思,今天要和昨天比,老师要和学生比”也是文安三中在课改中形成的优秀做法。

为了保证反思的时效性,保证工作的可比性,同时也是为了能看到学生和老师们的进步,他们结合实际情况,把借鉴山东经验开展的反思会分为两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是周反思。

每周二学校各年级组要进行集体备课,备课前年级组要组织进行周反思他们要求各科每位老师要对上一周的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发现的好的方法进行交流,并书面完成周反思心得,年级组统一存档。对于好的行之有效的反思内容还将进行物质奖励,并在公示栏公开展示学习。

第二个环节是日反思,即随时随地的反思。

学校要求老师在坐班时对即时出现的课改问题进行反思讨论,要求备课组长负责每天对组内反思内容进行汇总提炼,于每周五下午上交年级组。由于任课老师的上课时间差异,使得个别老师的即时反思不能真正的人人共享和交流。为此,学校从学生晚自习黑板小展示中得到启发,对各教研组办公室内的黑板进行充分利用,按照人数划分成块,保证人手一块。每节课下课后,不管课上得怎样,都要“趁热打铁”把刚刚上完的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课上出现的问题和自己的困惑感想及时写在上面。写在黑板上的同时保证组内所有老师都能及时看到,好的经验悄然吸收,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互助思考,从而找到实效的解决办法。

苏伯臣副校长说,通过这样及时和即时的反思,每一个细节都不会放过,每一个问题都不会漏掉,今天和昨天有对比,此时与彼时有对比,老师有进步,学生更受益。

高一年级组王牛戈主任告诉记者,文安三中课改的巨大变化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一时间,附近十几所学校的数百位教师纷纷来到学校听课、参观、交流。每次的活动中,学校都特意为来访的教师们讲解三中的课改理念、具体做法,现场解答教师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豪无保留地介绍学校已取得的经验。主管教育的县领导曾在全县的教育系统大会上说:“文安的教育远要学山东,近要看三中。”对学校高效课堂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纪立伏校长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发掘他们的最大潜能、发现他们各自的特长和闪光点,克服二类高中学生中出现较多的自卑心理,是文安三中课改的出发点;而改革的目的是争取达到学生好学、乐学、会学、学会、会用的效果,在使每一个学生都取得明显进步和良好成绩的同时,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类高中同样也要积极寻求竞争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