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栏]让儿童“动起来”

(2009-08-20 11:26:39)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栏文章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我相信今天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没有谁会否认这个事实。那么,研究课堂教学,假如能适时利用和发挥这个资源优势,我们的教学还会与儿童的天性和愿望背道而驰吗?教学上也应该以人为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就一定要围绕着“动”字做文章。

   让儿童动起来的课才是好课。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当课堂满足了儿童天性需求时,儿童就便会对从事的任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投入而专注,甚至是乐而忘时、废寝忘食。处在这样状态里的生命是幸福的。因而,我们可以这样得出结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或者这样说,当学习符合儿童天性的时候,儿童就是一个自然的学习者。如果这样认定,那么学习(游戏)则是一种交织情绪的“动感”活动。

   说让儿童动起来的课才是好课,这个评断还可以从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中得到佐证,人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愿望,“参与即幸福”。那么符合儿童天性特点的课堂,主张和鼓励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尽可能减少成人(教师)对儿童的“干预”,让学生在自动自发的学习经历中体验到这种方式带来的幸福。这样的“学习”岂会是枯燥无聊的?

所谓厌学,是不是因为我们强迫儿童接受的那些离儿童太远呢?教师以自己的意志强迫学生去接受,本身就是不人道的。因而有人这样说,所谓教育,就是用法律把高矮胖瘦的儿童集中起来,然后逼他们“就范”。这样的话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显得偏激,但却道出了目前中国课堂教学的现状。教育假如并不回到儿童的认识、心理、接受、经验上来,那教育对儿童就意味着索然无味,就会制造更多的厌学者。

   让儿童动起来的课堂还符合了儿童的基本认知规律。与成人通常善于熟练运用既有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这样的认知方式不同,儿童认知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儿童必须通过认识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形成和“归纳”出知识。离开了具体的抽象,任何“简化”和“浓缩”的知识都是空穴来风,学习好比摘桃子,儿童只有自己踮起脚尖,从枝头摘下,对儿童而言,握在手里的桃子才有意义,因此任何缺少观察、体验而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都无法让学生真正把握。儿童一旦远离“经历”单纯成为知识的“容器”,或者成为二手知识的“奴仆”,那么他们对知识的应用则成为空谈,鱼一旦离开水,结果只能有一个。其实,“桃子”就挂在枝头上,现在需要的不是我们“替”儿童劳作,而是用手“指”给他们,让他们想办法自取,有时候,越“懒惰的教师”越有可能接近教学。教学的“终端”本来就应该研究如何让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生命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每一个人都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所谓差生,完全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打开其心灵的密码,或者压抑了他们的天性使然。如果我们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那就想办法让他们动起来,一“动”解“千结”。

   同时,让儿童动起来的课堂,还有着极强的生成性。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了丰富的情感注入,其成果具有强烈的“自我性”,属于儿童“自己的作品”,因此更会引发儿童的关注兴趣,让儿童学会“敝帚自珍”。

    让儿童动起来的课堂正是这样从认知儿童的天性出发,巧妙利用儿童的天性,从而完成了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教学飞跃,巧妙利用儿童的天性组织教学和人类对“太阳能”产品的开发利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稀有教学资源,不用白不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