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拯救“期望”
(2009-07-14 15:41: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渴望春天到来的愿望是美好的,我们甚至很早之前就做好了迎接的准备,那些鲜花和颂歌正是献给她的礼物,当然除此而外,尚有另一种更大的礼物——我们的期望,会伴随着她的到来变得真切而具体。
教师不可以丧失“期望”。很难想象,一个丧失了期望的教师,他(她)的课堂还会有怎样的生命成长。离开了期望,教师会和学生一起“双眼下视黄泉(鲁迅)”。
可期望仅仅停留在“期望”上,貌似一场“骗局”,遥远得让人无法捉摸边际,则会使热的心变冷,让无数盛满期望的眼睛变得绝望。因此,“拯救”期望则变成了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教育的期望假如仍然漫无边际,成为一些人老生常谈的“空想”,沦为某些人到处做讲座的“谈资”,那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则不过是一只升空的“气球”,让人看起来挺美,如此终会被人戳破,一旦本相暴露,教育原本的期望就变成了失望、绝望。
我的焦虑在于,教育实在该放下对某一种东西的过度依赖,远离曾经喧嚣的圣贤和经典,身体力行地寻找现实的突围。我们不必花大力气组织人进行甄别,甚至非要整出来个“三七开”、“四六开”,争论空耗精力,甚至会闹得人心不稳、危机四伏,这样的教训我们早就有过。什么真理越辩越明,这样的陈词滥调会把我们导入到一团纠葛里辨不明方向。真理从来不是“辨”出来的,它原本一直就散落在泥土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我们足不出户,又怎么能发现真理呢?真理就在路上等着我们,如果我们都习惯于坐而论道,真理哪怕就在马路的对面,却依然会因为我们不曾与之“谋面”而失之交臂。
诚然,放下我们熟悉的某些东西,难保不会有失魂落魄之感。有些人甚至有牢骚、指责、反对,讨伐的声音有可能铺天盖地。这其实很正常,因为放下意味着打破了一种“平衡”,解构了某种“权威”,牺牲了一些“利益”。可不触及这一切,教育依然会“大门紧锁”,在劫难逃。
教育需要期望,教育的期望在于变革,而“行动”则是变革的主旋律。至于如何行动,或者追求行动的有效性,我历来以为,“先走出去再说”,有时候账算得过细,却反而成不了事了,只要我们循着“规律和良知”两道铁轨跑下去,这列通往春天的火车,“脱轨”的可能性有,但不会太大。
现在,让我把要表述的观点梳理一下:要拯救期望,首先应力避空谈和空想,从空耗时间和经历的争辩中抽出身来,以大无畏的勇气挑战一些传统,哪怕是业已被证明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经验”,然后以行动去力证这场变革的价值,尽管这样做会遭致反对甚至诘难,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打开教育的大门,拥有绚丽的春天,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