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只有“为人”的才是世界的
(2009-07-07 11:10: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恐怕如今很少再有人质疑这样的说法了。这句话如果是真理,也应该同样适合中国教育。
如果要证明它的普适性,首先就必须明确“中国教育”这个概念,条丝细缕地弄清楚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才可以下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结论。对于一些有着民族情结的人来说,民族的当然是世界的,而对于那些对中国教育一贯持有批判态度的人,满眼里全是教育的“罪恶”,他当然不希望千疮百孔的教育尚有资格代表着光鲜的“中国”。
我愿意这样看待两种观点,他们的骨子里都深深地爱着中国,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所谓批评和批判,其实和诅咒无关,更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就像中国的禅宗,批判有时候类似“棒喝”,“激将法”不是常被用来挽救一个濒临危险境地的人时的大智慧吗,真正的“善意”看“用意”。至于什么方式才是最合适的,实在要取决于“一时一地”,这和打仗是一个理,不能死套“战术”。
我们当然不能一提中国就凡是都爱,也当然不能一提民族就青红皂白。这“五千年”博大精深,很难一时读透。但有一点是清晰地摆在眼前的,那就是近一百年来的现实,它像炉中的热铁,一直烙疼我们。为什么,我们领先了整个百米比赛的前 90米,却偏偏在需要撞线时,被人超越?我们还需要妄自尊大,满口辩解是偶尔“闪失”吗?懊恼是必然的,捶胸顿足虽然于事无补,但至少能让我们长点记性,甚或能在“失败”中洞见希望的光明。
正因此,中国近三十年来,才以“改”字当头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特色”。教改,同样成为中国教育重振生机的主旋律。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依然放不下“民族情节”,开口闭口的“子曰”、“圣言”,甚至以“改”为名,将尘封已久的“此经”“彼经”也从破箱底翻出来,来不及晾晒一下就逼迫着学生背诵了。可怜,那些刚看到一丝课改曙光的学生们,破窗而入的希望之光还没照到脸上,就又被关进了另一间名叫“特色”的铁屋子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一切打着个“礼”字的鬼魅,就这样在课改的旗号声里“合理”的出笼了。可怜那些刚生出羽毛的“翅膀”,又一次被名叫“经典文化”的钢索捆个结结实实,休想再挣扎动弹。“旧病”未愈再添“新病”,中国教育就是这样折腾着的,直到有一天诸病齐发。“并发症”正折磨着今天校园里的孩子们,可我们仍还在借用“这经”、“那典”的几句“咒语”加以医治,眼看就病入膏肓了,可我们“不慌”,犹让孩子们闭上眼、晃着脑袋,学祖爷爷的祖爷爷的作势,咿呀吟哦。这难道就是“民族”的吗?
其实,不管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其核心都应该是关于“人”的,而“人”的核心就是民主和科学、自由和创造,它恰恰拒绝的是狭隘、奴化和囚禁,休得争论和喋喋不休甚至指责批评者是妄自菲薄,离开了本质和本质意义,教育仍然无法摆脱为工具,才会“集体的利益高于生命”。
“两小儿辨日”,别再闹类似的笑话,争论中国教育是采用西医疗法还是中医疗法了,能治病才是最好的疗法。看一看孩子们的脸庞吧,是扭曲、愤懑还是鲜花盛开,什么教育都写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