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把责任交给教师
(2009-06-25 10:40: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很遗憾,很多人以为高效课堂当把学习交给学生时,连带着也应把“责任”交给学生。
我只能说这是一个相当明显的误会。的确,高效课堂的主张,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师不可以“替代”学生,甚至不可以“讲授”太多,这是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和空间,让他们想尽办法参与到真实的学习中去。在这里,“真实”这个词相当重要,假如学习离开了“体验”而单纯转化成机械重复的死记硬背,那学习就是“不真实”的,消极的,甚至是没有生命力的。
把学习交给学生,并非意味着就此推卸掉了教师原应承担的责任。实际上,对教师而言,教师的职责并未因此而发生变化,相反,教师却要面对一场更加艰巨的挑战。当被迫丢弃了顺手熟稔的“方式”以后,教师需要重新寻找到一件新式武器,并且要让新式武器发挥相当的威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这才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当教师“无辜”放下旧式武器,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时,无论试图采用什么模式组织教学,我们说,课堂教学是失败的。失败的课堂注定会两败俱伤,一方面它剥夺了教师原有的方式,另一方面,它让学生们好不容易谋求来的学习权益,却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这样的结果不正在制约着新课改的发展吗,它成为当下很多校园里并不稀奇的平常事,正遭遇着教师和学生的双重抵触。课改之难,在这里体会的淋漓尽致。
把学习还给学生,把责 任留给老师,这样的主张本身“产权明晰”。当教师保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还必须敢于负起责来,保证学生能够学会。保证“还权”,是为了落实学生主体,保证责任,是为了落实学会和会学。
传统课堂剥夺了学习权利,高效课堂归还学习权利。但这个权利,并非意味着一旦拥有便能够生成“能力”。能力不是来自“真空”,它来自于合作和互动带来的智力体操,而无论是“合作”还是“互动”,都从未言明说拒绝教师的参与,因而高效课堂不是将教师边缘化的“杀师”行为,而是发生在教室里涉及所有人在内的整体“融入”行为。教师当然不是绝对的领导者,更不得排斥在学习过程之外。教师只是“50+1”中的那个“1”,教师难以独木成林,同样离开了教师,只有“50”根“矮树桩”也难说拥有多美丽的风景。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仍然以为教师是“导演”。
教师是导演,学生则为演员。这显然和传统课堂不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而导演的责任,则就是“教师”的责任,尽可能调动演员的表演欲望,挖掘演员的表演才华,这个“导”字,鲜活而传神地给教师做出了角色定位。学生究竟“演”的如何,实在是体现了导演的功力。反之,教师只顾自己“演”而浑然忘记了“责任”,则失去了“导”的价值。因而与其说教师的能力是否拥有高超的“演技”,不如说取决于他具有怎样的导“功”。教师的这门功夫,决定了课堂教学能走多远。
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决定者”。正如教师无法替代学生的学,高效课堂同样发现学生也无法替代教师。正因为此,才鼓励“生亦师,师亦生,师生合作”,即便是这样,我们依然没理由总是把“教”放在教育的第一位置上去,当然也绝对不能因之而肆意抹杀“教”。
教师想担起责任来,那就去寻找通向责任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