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导航仪”
(2009-05-27 15:54:32)
学习的“导航仪”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炳亭 添加时间:2009-5-25
22:13:00
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很像我们吃面包、喝牛奶,目的是获得我们需要的营养“元素”——什么氨基酸、蛋白质之类。“学习能力”就是课堂面包牛奶的这类成分。
可能力从哪里来?就好像从甲地到乙地,假如我们不知道路径,那最好的选择是能拥有一张路线图。“导学案”就是这样的路线图、方向盘、导航仪!遗憾的是,现在仍然有很多教师尚未认识到导学案的重要性,课堂上“盲人摸象”,不知道课堂指向是什么,到达哪里,满教室的“糊涂人”。
高效课堂的成败在小组,但仅仅有小组还不够,导学案则成为“教”与“学”具体的抓手。
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导学案就不会有真正学习能力的生成。
导学案和一般的“教案”、作业、试卷、练习题等均不同。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和要求导学案:它必须能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它不是传统的教辅材料,但它还必须能承载教师的教学目标;它不是知识的堆砌,但它还必须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应该是一个科学的知识“循环系统”,它不应该是“剪刀加糨糊”的产物;它应该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它要保证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必需的知识,它还必须把知识升华成一种学习经验。
导学案也和“讲学稿”不同,导学案重“学”,讲学稿重“讲”;导学案服务于学生,讲学稿方便于教师;导学案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学稿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导学案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讲学稿是对老动作、旧姿势的“革新”;导学案重学习的“过程”,讲学稿重课堂的“结果”。
导学案经“五步”生成,分为“四级”目标。它强调知识之间的“阶梯”关系,注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目标”中寻找到成功感。
导学案的五步生成是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
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编制导学案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为四个级别:第一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第二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第三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第四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导学案的“四级“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对于教师而言,导学案则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