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发布会

(2009-05-20 23:23:50)
标签:

教育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http://www.ycgxkt.com/manage/eWebEditor/UploadFile/200951816490948.jpg 

    2009年5月15—16日,由本报主办,九江市教研室和武宁县教育局协办的“高效课堂走进武宁”全国新课改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大会在山水武宁召开。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江西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杨慧文、九江市教育局局长欧阳礼彬,武宁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等到会祝贺并讲话。
    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等著名课改领军校长,及来自全国23个省,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岛的800多位课改精英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本报总编辑刘堂江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宁达课改接受“检阅”

    武宁私利宁达中学有着“江南杜郎口”的美誉。作为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典型,宁达中学经过师之杜郎口模式的“临帖”,然后“破帖”生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开放、鲜活、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经本报推出之后,在全国引发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本次会议,本报特意选择宁达中学的“常态”课堂为现场,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当风生水起的杜郎口风靡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界时,很多人常常会这样发问,杜郎口模式具有普适性吗?该如何借鉴杜郎口经验具体指导自己的教学?是“临帖”还是批评地学?宁达中学的课堂“表现”将无疑承担着解惑答疑的“责任”。
    如同杜郎口的课堂一样,宁达中学的课堂也全部是开放的。记者看到,他们教室的前后门也都是敞开的,任凭参观者进进出出。条列式的课桌布局、四面的黑板、学生或坐或站、教师说话极少、全是学生在说、在演、在写,积极性很高,课堂的知识量、思维量和训练量都很大。
    因为教室的容量有限,为了便于参观者观摩,宁达中学还专门腾出了学生餐厅的二楼,临时改为公开课“教室”。
    记者随大队人马听了刘晓武老师执教的一节数学课。记者发现,在整整一节课中,刘晓武老师的发言时间不多于“10分钟”,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们在自学,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或者集体交流,然后把交流的成果围绕着几块黑板进行展示。记者了解到,这就是宁达的课堂模式。“宁达模式”规定,教师一节课“讲”的时间绝对不准超过10分钟,他们把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的“推手”上,主张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资源。
    宁达送“贡献”出来的这节公开课引发了与会代表相当大的反响。来自河北省围场天卉中学的胡校长申请担任本节课的“评委”,他激动地说,这样的课才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课才真正展现了课堂教学应有的活力。同样来自山东德州跃学校的司校长说,宁达有“江南杜郎口”的美称,的确名不虚传,走进宁达中学的课堂,仿佛恍然走进了杜郎口。具司校长介绍,因为地缘关系,他常去杜郎口中学。宁达与杜郎口,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源和师资,既形似又神似,的确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两大PK成亮点

    本次会议具有一处独具匠心的亮点。会议主办方,特意把“两个杜郎口”放在一起,供参会者选择、比较和学习。
    同样是在宁达中学的二楼餐厅,在宁达刘晓武老师下课之后,即有来自杜郎口中学的教师登台“亮剑”。
    客观地说,徐老师是“客场”上课,又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这些客观条件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很多人都替徐老师捏一把汗。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徐老师却完全的驾轻就熟,似乎与学生丝毫没有任何生疏感。徐老师任教的是一节语文课《马说》,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群情激昂,小组之间的质疑对抗十分火爆,课堂的生成量非常大。应该讲,这节课不仅学生表现的精彩,徐老师表现得也十分精彩,负责评课的本报记者李茂说,徐老师的课有浓浓的“语文味儿”,是一堂不可多得的“好课”。
    徐老师的课同样反响巨大,很多参会者说,“眼界大开”。同样对这节课喝彩的还有九江市教研室主任钱国伟,他评价说,没有“开放”做条件,很难想像课堂会如此精彩。
    本报记者,也是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的李炳亭评价说,这两节课代表了中国名校共同体高效课堂的水平。
    本次会议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来自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和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的PK大战。据悉,“赵杜课站”已经成为中国名校共同体历次会议上的一个“保留节目”,此次两人把“战火”引到山东之外的战场上,尚属首次,本报记者李炳亭担任了“赵杜课战”的“挑起者”。针对当下新课改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三个人就模式、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主体等方面唇枪舌战,妙语连珠,高潮迭起,不时引发台下听众的爆笑。武宁县教育局卢局长会后直呼“过瘾”,卢局长连说,启发很大,解决了很多人的课改困惑。
    来自江西省赣州市的袁老师意犹未尽地说,这样的PK很有指导意义,既分享了他们的改革的成果,也帮助我们找到了课改的途径。袁老师感激地说,山东的经验给了我们信心,我们课改的决心更大了。

本报“主张”及两记者“观点”获赞誉

    本报是一份致力于全国教师职业化的专业教育媒体。在办刊思路上,本报也一直主张以记者专业化的发展来推动媒体专业化的发展,并以此引领一线课改的发展,“专业化”成为本报的“立报”之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本报先后推出了闻名全国的杜郎口、兖州一中、昌乐二中、江西宁达等课改典型,并围绕典型经验的普适性做好“普及”文章,有力地促进了新课改的发展。毋庸置疑,《中国教师报》在广大读者中已拥有了鲜明的身份标签,成为具有引领意义的“课改”符号,其以鲜明的观点和方向性被一线教师誉为课改的推手、风向标和实用“工具”,也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和尊重。
    正如本报总编辑刘堂江借本次会议向课改名校长们“承诺”的那样,《中国教师报》在秉承“为教育鼓,为教师歌”的办报理念的同时,今后将会更加致力于一线课改途径和方法的推广,并努力做好课改“崔其升们”的推手,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落地”和发展,帮助一线教育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本次会议上,本报两位记者李茂、李炳亭联袂登台,两位记者从不同的教育视角,就各自研究和关注的领域,为会议奉献了一场教育的精神大餐。
    李茂从中外教育改革的对比着手,从国家之间的教育竞争,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深入浅出,给人启发。李炳亭则长期深入一线教学,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及推广与应用,他以“今天的教育怎么了?”发问开篇,对比传统课堂与以杜郎口模式为一般经验的高效课堂,鼓励大家大胆地将高效课堂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
    本次会议还专门为李炳亭新著《高效课堂22条》举办了新书发布和现场签售仪式。
    本报总编辑刘堂江先生在闭幕式上表示,今后,本报在大力扶持课改人物的同时,仍将力行于对课改经验的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并竭诚服务于一线教育的需要和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