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是制约
(2009-05-20 23:17:36)
存在就是制约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炳亭 添加时间:2009-5-18
20:55:00
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要“开放”、要放手,我把这个“放”看成是“放生”。真正的放生不是“盆”倒“盆”、“缸”换“缸”,而是鱼游大海、鸟归山林。“海”和“林”甚至不是展示学习知识的舞台,而是张扬生命的一个场所,更不是教师不讲换成某个学生“代讲”。
我的确承认教师相比学生,可能拥有更强的知识能力。可问题是,这不是不还权的借口。当教师找到一种诀窍,能够在学生脑袋上找到“开关”,安装一个“漏斗”,把自己的能力毫无保留地“输入”给学生的时候,教师当然可以替代学生的学。但这仍不是不还权的借口,因为省略了“过程”的被动接受,这样获得的“能力”无法在孩子的认知世界里生根,当然更无从谈起之后的“生成”了。所以,学习知识不是继承“遗产”,没有学习过程,就无法真正成为知识的“富翁”,离开了学习的体验,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学习!
学生习惯依赖教师的“灌输”,依然不能成为教师独霸讲台的理由。正如那些因为习惯了“疾病”,而拒绝“治疗”的人,拖下去只能促使病情的恶化。我们今天的传统课堂教学,是不是也习惯了“疾病”呢?假如一如既往地“习惯”下去,那我们的孩子就永远无法学会学习。想让孩子学会走路,第一个条件当然是离开妈妈的怀抱!抱着的孩子不会走,这是一个事实。
基于这样的事实,开放的课堂才要求教师“全身而退”。
全身而退也不准确,有时候,我们会从“现象”上看到教师的“身子”果真“出离”了课堂,可眼睛还在教室里注视着学生,脑袋还在讲台上,一晃、一晃地左右着学生。教师的全身而退,不是要求“身体”的消失,而是身在若不在,让学生进入“旁若无人”的“忘我”之境,教师的在与不在都没有多大关系。
有些学校抱怨说,因为听从了我的“理论”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表达浅显,甚至出现了知识性错误,等等。我当然要告诉你,你太执迷于“知识”层面了,而忘了盘点知识之外最有价值的东西——学习的体验,这恰恰是丢弃了精神成长的基础!
崔其升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分,就看是“对人”还是“对书”,我们今天的教育当然要对着“人”来,离开了人,课堂上就只剩下了“死知识”,应试教育就是这样“杀人”的。
教师从讲台上“消失”,才能收获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实,谁都知道,能力来自实践,来自于动手,来自于在错误中的自我矫正,来自于经历,也来自于向同伴学习这样的合作。
放手就是爱。
放了手,让孩子们边“学”边“习”。千万别因为贪图那些“知识”,而耽误了他们的一生!
(本文作者为本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