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即开发
(2009-04-24 23:31:08)
教师即开发
|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炳亭
添加时间:2009-4-6 20:15:00
|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甚至就连杜威都这样说,教师是通往天国的“引路人”,我要说的是,杜威的意思说得再清楚不过,教师是“引路人”,而不代表“天国”。可我们身边的很多教师,却一直在努力并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天国”,他们俨然是“知识的源头”、“真理的化身”,这样勉为其难地“扮演”,不是一天,而是贯穿于整个的教育生涯,不累、不倦怠才怪呢。累是教师的写照。
教师当然累,总是把孩子们紧紧搂着,龇牙咧嘴地抱着不放手。我当然理解教师为什么这般敬业。他们唯恐一旦放手,学生出现疏漏怎么办?学不好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搂着抱着就是为师谋教的职责,也是教育的“传统”。我们不是一向自豪于“传统”吗?上下五千年,我们的传统如此灿烂璀璨,绚烂夺目,因此也难怪有些人,一直扯着嗓子喊:要守住传统,要坚守讲台!
鲁迅说,要搬动一张书桌都会流血,更何况我们的课改是“砸了讲台”呢。因而,有人骂我们搞改革是偏激,也因而有人喊着口号要“寸土不让”。这也正常,哪个朝代没有几个迂腐的“遗老”?但我们要清楚,守住传统的人等于是在守墓!谁都不可能把时代的车轮再拖回到“原始社会”!传统的车辙,注定会被水泥和沥青覆盖,一条教育的高速公路必然会通达到每一间教室!
让我们充满希望地拭目以待!
然而,传统并未消失,课改注定任重道远。
推开教室的门看看吧。我们的教师还在一字一句地“讲”,事无巨细地“灌”,一遍又一遍地“浇”。而学生相应地只能一次一次地听,一字一句地记,一条一条地背。我们自以为功德无量了,自以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当孩子一旦面对新的知识时,依然是手足无措,一筹莫展,成为永远不会自由飞翔和主动觅食的“待哺”幼雏。
教育不是在追究责任。更何况,也没谁能为一代人的不幸负得起责任。我姑且可以宽容你“守住”传统,甚至准许你“讲”下去,但你总得回答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什么?哪些才是他们终生受用的东西?
如果你不回避这个问题,那么我要接着问: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怎样去“教”,怎样“教”才最有价值?或者我干脆抛开“教学”,还可以继续追问下去:在我们传统的教室和教学里,在我们的目光和威严里,何曾有过“人”的存在?我们的教育有“人性”吗?
其实,我最想问的是,“你敢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的班里吗?”
教师要敢于“开放”和创新,敢于探索和实践。要开发学生的胆识、勇气,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主和“当家”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是开放课堂的重要特征。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建议和合理要求,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师就要真正确立科学的教学目的观——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要回归人本,研究人的真谛,挖掘人的生命之源,课堂教学的意义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研究人”。
(本文作者为本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