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9】高效课堂模式的追溯
(2009-03-10 18:11:4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教育需要“途径和方法”,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能改变现状,治愈“顽疾”的灵丹妙药。
作为“草根”的杜郎口经验,一经问世,即受到了全国教育界的热捧。
一些持有怀疑态度的人常会这样疑问,杜郎口是不是媒体造星的结果?那我们也可以这样追问对方,如果杜郎口真的是媒体炒作的结果,每天为什么会有上千人前来造访?这些人是背着媒体指令来的吗?放眼国内,又有哪家媒体有这么大的神通?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几乎是不约而同汇集在杜郎口中学的,他们是怀着某种召唤自愿自发而来,其中有所学校竟然来了49次,而最多的一个校长来了19次。
几乎无一例外被杜郎口征服。:“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触及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若干深层次问题,解决了若干重大问题,是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山东省教科所)
人们极尽词汇赞美杜郎口,什么“神话”、“奇迹”、“颠覆”,杜郎口头顶刹时各种令人眩晕的光环,一时之间,杜郎口成为课改的代名词,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麦加”圣地。从2006年开始,杜郎口成为绕不开的教育名词(《人民教育》),它像一股势不可挡的“旋风”,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吹荡着相对活跃的当下课堂改革。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三次前往杜郎口考察,他深有感触地说,杜郎口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面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杜郎口的无端指责,他著文打抱不平:“一个靠拼搏而创造了包括升学率在内的教育奇迹的农村学校,如果得不到善待反而被贬斥,这是中国的悲哀!”他还满怀激情地说,杜郎口的学生如此“富有爱心,充满自信,喜欢思考,善于合作,乐于展示,这样的孩子,绝对是高素质的人!这不是素质教育又是什么?!”
自从报道并写作了“杜郎口”,我就一直坚信杜郎口模式具有很强的普适性。
我从杜郎口的课堂里,坚信找到了打开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
我甚至开始对中国的课堂教育改革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这是杜郎口给与我的,我坚信任何一所学校只要敢于引进杜郎口模式,课堂教学原本也应和杜郎口一样散发出神奇的魅力。
一个冲动的想法一下攫紧了我的心——我要把这套模式推向全国!
用这样的“力行”为处在“方法”焦渴中的一线教育力所能及提供一些援助,并以此验证杜郎口模式是不是课改的“正途”,而不是剑走偏锋或者旁门左道,更不是濒临倒闭时刻的“无奈”之举,或者像某些人所说的一种草莽英雄般的课堂起义。我以为评说杜郎口模式只适合乡镇学校而不适合城市是一种鄙视、狭隘和偏见。
在杜郎口模式的基础上,我又广泛吸纳了另外一些模式的精华,结合自己的一点思考,从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高效课堂模式”,这套模式发端于杜郎口,同时也脱胎于杜郎口,是对杜郎口模式的“继承和生成”。
在2007年8月,一个涉及全国15个省,30所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推广与应用实验开始了。
为了推广高效课堂模式,我在“理念”上做了这样的规定:
这套高效课堂模式,找准了一个“核心”——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抓住两个“关键”——小组学习和导学案。掌握三种“技巧”——独学、对学和群学的学习形式。主张在课堂教学操作中,针对预习、展示和反馈三环节,要善于“抓两头促中间”;强调教师课前、课中和课下的三个着力点。实现“四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水平、高质量。明确“五个概念”:学校的产品是课堂;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在转变教师的课堂观念上,其次才是学科知识的提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好课要真正实现师生相长,体现“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更简单,我们只看三点:第一,学生发言的声音是否洪亮?第二,统计发言的频次是多少,要求一节课炎炎次数不少于100人次;第三,教师是否采用了模式上课,讲的时间是否超过了10分钟。
既然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那好,课堂评价由学生说了算,对教师进行学生测评,满意度达不到80%者,下课!
让学生成为教师的“课堂纪委!”
实验开始决定选择几所学校做推广。当然,我们的要求很“苛刻”,必须在我们的指导下照搬照抄,说白了叫“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