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0】课改“聚义
(2009-03-10 20:00: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连载10】课改“聚义
实验远超出最初的预料。
我们的“力行”引发了教育界的强烈关注。
如何把申请加入进来的学校有效地“捆绑”在一起,利用高效课堂的理念“动”起来,并达到智慧、经验、资源的共享?
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我们的“身份”,我们只是一个发轫于民间的,由一份媒体即我供职的《中国教师报》牵头,而由我本人主持的草根教育实验。这样的实验唯有立足于“实用”、“有效”才能赢得尊严。
能不能组建一个松散式的“团队”,有组织的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于是,在广泛征集大家意见之后,课改发展共同体营运而生。
“课改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
我们把“共同体”定位于“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2008年5月6日,“共同体”第一次聚会选在了山东省昌乐二中,《中国教师报》对这次聚会进行了报道,现辑录如下:
把会开进课堂里
“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内一批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课堂改革的学校的热烈响应,共同体成员既有崔其升、赵丰平这样的课改领军人物,也有李镇西、卢志文、徐翔这样的知名校长。本次共同体成员为首度“聚首”,“共同体”为前来聚义的各路好汉提供了精美的免费课堂大餐,既有杜郎口教师的样板课、昌乐二中的现场观摩课,也有各成员学校教师专门带来的展示课;会议还围绕“课堂问题”确立了共同体的“研究课题”,并举行了别开生面的“课题竞标”。
会议选举了崔其升校长为理事长,赵丰平、杜金山、李镇西、卢志文、韩珍德、徐翔为副理事长,本报记者李炳亭担任秘书长。并确定以后每两个月举办一次这样的聚会,由各成员校轮流承办。本次“聚义”还达成了共同体在发展和理念上的共识,力倡合作的“君子之风”,以真诚、坦荡、责任、胸怀,谋图变“个体经验”为“集体经验”,变“个体智慧”为“共同智慧”,以此构建“亲密合作、智慧共享”伙伴关系,以“共同体”为发展形态,以“名校方阵”为生存载体,全力推动课改观念的变革,促进高效课堂理想模式的形成。
“共同体”成立之后,接踵而至的就是高考、暑假、北京奥运等,每两个月一度的聚会没能按照最初的计划召开。一直延时到10月17日,恰逢兖州一中65周年华诞,于是借机在兖州举行了第二次“聚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