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7

(2009-03-09 14:04:13)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连载]7、第二章:高效课堂概论

1、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关于高效课堂的“概念”

高效课堂是对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范畴,很好的补充了有效教学所不具有的指向的准确性。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破解教育的诸多困惑,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高效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三大目标”:第一是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自选“超市式”的主动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

第二,要使课堂作为“主阵地”,主动承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要旨要义,以培养“完人”为目标,真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狂欢、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实现真正的终身学习;

第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帮助其实现职业的幸福和个人成就,让教师真正享受“太阳低下最光辉的职业”带来的尊崇。

因此从“三大目标”来衡量,高效课堂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教育概念,又是不准确的,甚至很容易让人误解和起歧义。有鉴于此,我们在提出高效课堂概念时,加了这样的后缀: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是最接近于理想的课堂教学形式。它以模式驱动,以导学案统领,以小组组织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

高效课堂既是方法,也是思想;既是理念,也是行动;既重知识,更重生成,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升学的统一。

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有效教学的更高要求是高效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是高效。

有效相对无效,负效而言,高效相对低效而言,因此有效是高效的前提,有效教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是“高效教学”。

 

关于“教学论”

 

教学论是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依附于实证主义价值趋向的产物,在我国,科学意义上的教学论是舶来品。

中国的教学论无论怎样“自吹自擂”地鼓噪,声称研究教学现象、揭示课堂规律,“但又恰恰因为不熟悉教学规律,甚至远离研究对象而缺乏对教学生活的真实描述,致使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脱节。传统教学论作为一种教学论学科研究的范式或风格,其浓厚的‘书院’气质与味如嚼蜡的言语表述呈现出一种危机,其‘最大弊端在于,使研究者越来越远离研究对象,最终造成研究者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的分离,走向空疏无用的理论阁楼’,使教学论研究成为专业研究者的‘独角戏’,而处于教学实践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深感教学研究的‘神秘’和遥不可及,进而望之却步,致使课堂成为教师与研究者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王鉴教授)

 教学论本来所兼有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开始消解,并成为艰涩难懂的“纯理论”之学,难以实现其完善自身体系、超越实践并引领实践的使命。时下,在人们呼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声浪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已成为国内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这就需要教学论的研究者走出传统教学论的藩篱,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土壤中重建“回归课堂教学生活实事本身”的现代课堂教学论。(《中国教育报》)

 

关于高效课堂的教学论

 

教学论离开了课堂的“场”无异于“悬空自缢”。

教学论的根系必须扎在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论主张,研究要重返课堂教学生活,回到原点反思传统教学论,进而构建有生命力的学科体系。

   与传统教学论相比,高效课堂教学论回答的不再是教学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教学应当是什么教学应当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在研究对象上,前者研究文本,而后者研究实事;在研究的空间上,前者在书斋文献之中进行研究,后者扎根在教学实践的土壤中进行研究;在研究的方法上,前者进行文献研究,而后者进行实践研究;在理论体系上,前者重演绎体系,而后者重归纳体系,进而形成富有原创性的课堂教学论。

    高效课堂教学论“聚焦课堂”,既提倡之,更主张之。所谓之,就是指教学论的学科建设一方面需要深厚理论的根基,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论指导。正如王鉴教授所说,基于聚焦课堂的行动研究,一方面主张研究者深入课堂做研究,或者与中小学教师合作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高效课堂教学论是基于叙事研究的教学案例

所谓之,就是“力行”,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有道是即知即行,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课堂教学研究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无穷尽的,而且在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水平也是无止境的。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期待教学论研究者能够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而不再远离中小学教学实践,一味地沉浸在书斋文献中、面对电脑或研究文本苦思冥想,成为不熟悉课堂的教学论专家。这种扎根于课堂田野的课堂研究不再是二手资料的研究或者研究文本的复制。这条归去来兮的研究之路,是教学论研究者在课堂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知,并实现自我超越的理想路径。深处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课堂研究真正的行者,需要从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真正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中国教育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