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7
(2009-03-09 14:04:1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连载]7、第二章:高效课堂概论
1、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是对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范畴,很好的补充了有效教学所不具有的指向的准确性。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破解教育的诸多困惑,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高效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三大目标”:第一是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自选“超市式”的主动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
第二,要使课堂作为“主阵地”,主动承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要旨要义,以培养“完人”为目标,真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狂欢、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实现真正的终身学习;
第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帮助其实现职业的幸福和个人成就,让教师真正享受“太阳低下最光辉的职业”带来的尊崇。
因此从“三大目标”来衡量,高效课堂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教育概念,又是不准确的,甚至很容易让人误解和起歧义。有鉴于此,我们在提出高效课堂概念时,加了这样的后缀: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是最接近于理想的课堂教学形式。它以模式驱动,以导学案统领,以小组组织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
高效课堂既是方法,也是思想;既是理念,也是行动;既重知识,更重生成,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升学的统一。
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有效教学的更高要求是高效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是高效。
有效相对无效,负效而言,高效相对低效而言,因此有效是高效的前提,有效教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是“高效教学”。
关于“教学论”
教学论是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依附于实证主义价值趋向的产物,在我国,科学意义上的教学论是舶来品。
中国的教学论无论怎样“自吹自擂”地鼓噪,声称研究教学现象、揭示课堂规律,“但又恰恰因为不熟悉教学规律,甚至远离研究对象而缺乏对教学生活的真实描述,致使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脱节。传统教学论作为一种教学论学科研究的范式或风格,其浓厚的‘书院’气质与味如嚼蜡的言语表述呈现出一种危机,其‘最大弊端在于,使研究者越来越远离研究对象,最终造成研究者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的分离,走向空疏无用的理论阁楼’,使教学论研究成为专业研究者的‘独角戏’,而处于教学实践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深感教学研究的‘神秘’和遥不可及,进而望之却步,致使课堂成为教师与研究者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王鉴教授)
教学论本来所兼有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开始消解,并成为艰涩难懂的“纯理论”之学,难以实现其完善自身体系、超越实践并引领实践的使命。时下,在人们呼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声浪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已成为国内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这就需要教学论的研究者走出传统教学论的藩篱,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土壤中重建“回归课堂教学生活实事本身”的现代课堂教学论。(《中国教育报》)
关于高效课堂的教学论
教学论离开了课堂的“场”无异于“悬空自缢”。
教学论的根系必须扎在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论主张,研究要重返课堂教学生活,回到原点反思传统教学论,进而构建有生命力的学科体系。
所谓“行”之,就是“力行”,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有道是“即知即行,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课堂教学研究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无穷尽的,而且在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水平也是无止境的。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期待教学论研究者能够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而不再远离中小学教学实践,一味地沉浸在书斋文献中、面对电脑或研究文本苦思冥想,成为“不熟悉课堂的教学论专家”。这种扎根于课堂“田野”的课堂研究不再是二手资料的研究或者研究文本的复制。这条归去来兮的研究之路,是教学论研究者在课堂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知,并实现自我超越的理想路径。深处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课堂研究真正的“行者”,需要从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真正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