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3)
10月13日,又一则看似与“弑师”毫无关联的事件,再一次把“教育”炙烤在热议的指责中。
2008年度诺贝尔奖全部揭晓!
在获奖名单中,我们再一次发现了4位日本人的名字,他们是: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小林诚、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益川敏英,以及美籍H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下村修。他们分别在物理和化学领域凭借创新性的重大成就获取殊荣。尽管后面的两位,虽然已加入美国籍,却都是在日本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分别在东京大学和名古屋大学获得其博士学位。
至此,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已经有l6位日本人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人民教育》记者刘群,在“岁末盘点”时这样说:“这个东亚邻居的诺奖成绩单,更加剧了我们的焦虑:自该奖1901年颁发始,共有6位华人获奖,却无一人是中国本土科学家,或者在中国大陆接受过完整的教育。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怀着大国崛起的梦想,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大批创新人才的涌现!”
接下来刘群记者一大段文字耐人寻味——
在今年10月22日召开的“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上,“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成为校长们热议的话题。
北京大学附中校长康健激动地发问:“正如同研究沙漠的专家日益增多、专著汗牛充栋,而沙漠却一天天在扩大一样,为什么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人越来越多,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始终缺乏创新能力?”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绝不能用固定的公式推导出必然的结论。多年来,我们总试图找到一种多快好省的方法,批量、迅速地培养人才,但事实证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说:“就培养创新人才来说,我们真正缺乏的是环境,是空间。”他认为,在目前“唯书、唯上、唯分数”的整体氛围下,孩子们除了听课、做作业、应付考试,几乎没有什么自由支配的时间,谈何个性发展?谈何创新素质培养?
他的观点,与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院士不谋而合。
徐院士曾面试过很多来自内地的学生,让他感到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就是很多学生一看就是一个好学生,但永远只是一个好学生而已。“在条条框框的限制下,一切都为了考试,这样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学生的基本功打得扎实,比较缺少的是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的空间。”
自由发挥个性的空间,究竟有多么重要?让我们来看看保罗·狄拉克的故事吧。
在物理学中,能量通常用E来表示,质量则用M来表示。“如果在E和M前面都加上一个负号,它们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1928年,年仅26岁的保罗·狄拉克提出这个在经典物理学界看来简直是“疯狂”的问题。
“于是,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样是诺奖获得者的丁肇中在一次演讲中调侃道:“他获奖这一事件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诺贝尔奖是很容易获得的;第二,天才和疯子的差别,有时是很小的”。
一个人的创新之举,往往就建立在其看似疯狂的异想天开之上。
反观我们的学生,基础扎实,循规蹈矩,是不是缺少了一点敢于狂想的劲头?追根溯源,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和标准答案太多,而基于平等的质疑和独立思考太少了呢?当学生长期被标准答案压制的时候,他自由思想的空间,还有多大呢?
曾出过81位诺奖得主的芝加哥大学有句名言:“明辨之路是争论,而非顺从。”给学生一看到,破冰之旅已经启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兴趣和禀赋,每个人的思维、智力和才能都各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每个人都能取得属于他自己的发展成就。
让我们沿着改革的道路走下去,每走一步,就会离我们的目标更近一步。
“我们给了学生怎样的教育t}将回馈给家长和社会一个怎样的公民?”
2008年10月27日晚,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荣归母校——西南大学(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大学前身之西南农业大学)。
场面相当壮观:摇旗子、举画像、拉横幅,学生们冒雨在校门El排了半公里长队。袁隆平院士现身时,上千人的欢呼响彻校园。在餐厅,有人专门在餐桌正中摆了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满了大米,缸壁上写了一句话:“饮水不忘挖井人,吃米不忘袁先生。”
此次荣归的一个花絮,是首次披露了袁隆平大一下学期期末成绩单:英文93分,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普通化学60分,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农场实习67分。该成绩单清楚地表明,袁隆平的专业成绩当时在班上仅列中等。
这个事实,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实际能力,更不能预示学生将来的成就。
另一方面,那些将考试成绩推向极致的高考“状元”们,其若干年后的作为,也同样发人深省。据“2007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调查数据,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在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籍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者中,也没有高考“状元”;杰出政治家中,同样没有高考“状元”。
100多年前,托马斯·杰斐逊为自己写下墓志铭:“这里埋葬着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的起草者及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他希望人们记住的,是他为后世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贡献,而不是他曾工作了8年的显赫职位——美国总统。
教育就是这么伟大的一项事业,它使每一个投身其中的人,都拥有超乎名利的财富——尊严与自豪。
而教育之所以如此伟大,是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亡。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大国崛起的进程,与人力资源的开发相伴随。教育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能否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只有教育兴、人才兴,才有经济兴、国力兴。
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不断的深刻反思中,奋然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