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炳亭
李炳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336
  • 关注人气:30,2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著连载】高效课堂的22条军规(2)

(2009-03-08 12:55:36)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专著连载】高效课堂的22条军规(2)

     学生“疯狂”是因为教育“有病”

 新华网 1015日报道:109日晚,河北衡水第五中学女生宿舍楼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以班长为首的12名女学生用拖鞋打脸、拳打脚踢、泼冷水、掴耳光、罚跪等方式,对一名同班女同学进行折磨,这次暴行一直持续到次日天快亮时为止(20081012日燕赵都市报)。

今年校园女生暴力事件已经发生了多起(注:百度搜索“校园暴力事件,24500条”),让人触目惊心。事件的起因不是因为“看着不顺眼”,就是误以为舍友冤枉自己偷了内衣,或是同学背后议论过她们……还有就是未借手表。仅仅是为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女学生就要对自己的同类进行惨无人道的殴打、侮辱、折磨,让人难以置信!谁曾想到,这些平时看似乖巧可爱的女生践踏别人尊严和身体的时候竟然如此心狠手辣。她们以此为乐,将暴力、野蛮当时髦,在是非颠倒的意识环境里集体狂欢。究竟是什么让她们变得如此狰狞冷酷?谁该为这些暴力事件反思?愚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家庭、社会都需要深刻地反思。

    学校要反思。当前“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盛行,一些学校一昧追究高分数,却忽视了对学生如何做人处世、关爱他人、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为等人格的培养,更谈不上根据女性特点对女生进行行为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阵地长期空虚,致使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乘隙而入。加上应试教育使一些“差生”不被重视甚至受歧视,在感情的冲动下,心里积蓄的情绪容易借暴力渠道发泄。除此之外,学校还存在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一些学校担心校园暴力事件败坏学校的声誉,出了事能捂则捂,息事宁人,更不愿采取严厉的措施。女生校园暴力事件多数发生在学校寄宿学生身上,这暴露出一些学校的管理缺位。

    家长要反思。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进行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许多孩子是非不分,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向孩子灌输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一些家长自身行为失范,五毒俱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潜移默化中教坏了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长一头钻到钱眼里,对孩子不管不顾,等到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坏了,已悔之晚矣。一些家庭或家境贫寒,或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孩子享受不到温饱的生活和家庭的温暖,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很容易走上歧路。

社会要反思。时下,影视剧、网络游戏、文学作品、卡通漫画……等等充斥着“有仇必报”、“暴力至上”的观念,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思想。在一些影视剧中,少女经常是欺凌弱者、语言粗鲁、刁蛮任性的形象,这些不良行为甚至经常表现在剧中正面人物的身上,使一些女学生观看后错误地以为,欺辱别人是一种快乐的行为,甚至是英雄的行为。再者,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不乏弱肉强食的例子,也无形中成为了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心目中的价值标杆,使孩子误以强权、暴力为正道,加以刻意模仿。

孩子出了问题,大人互相埋怨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是要找准根源,对症下药,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努力,切实采取措施,在树立孩子的法制观念,培植孩子的责任、义务、尊重、爱心、宽容等素质狠下功夫,养成孩子的健康身心,让她们学会在社会洪流中与人和谐相处。

《南方都市报》结合发生在深圳某私立学校初二女生吴盈遭四名舍友“脱光衣服猥亵”事件后,分析说:教育的问题出在“育”上。

泰戈尔老人说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教育应当从“育”开始。

没有什么比一个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受到伤害更让家长和老师心痛的了;没有什么比一群孩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滑落到犯罪的边缘更让整个社会难以接受的了,而这种现象的所谓屡见不鲜,正说明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某种程度的失效。

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不重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是歧视、漠视孩子等等现象,归根结底是我们长期对个体缺乏一套完整的、健全的尊重生命的教育。许多家长打孩子,伤害了孩子的身体;骂孩子,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尊严;重智轻德,则是将成人过多的功利性目的附加在孩子身上。

美国早于50年代末已开始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我国台湾地区也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推行生命教育。只有从幼年起培养孩子对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尊重,他们的心灵才能伴随人生的成长而一点点成熟,他们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生命基因。我们并不期望生命教育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但生命教育这粒小种子可以在孩子心田内发芽生长,可以让每个孩子明白生可以灿如夏花,死也可以美如秋叶。

《燕赵晚报》曾以《学生“疯狂”是因为教育“有病”》发表对山西朔州“弑师”事件的时评:面对一位23岁年轻老师的凄然逝去,相信无数教师内心都会泛动着悲情波涛。而反思学生杀老师的悲剧根源,也许我们只能说——教育若有病,学生必疯狂。

有病的教育,会使人的心理趋于扭曲,精神走向偏执。事实上,在李明留下的死亡笔记中,就赫然写着我恨老师,更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

精神如此扭曲、灵魂如此沉沦的危险人物,却端坐在教室里。很显然,即便教育不是他人格畸形的完全肇因,但教育却未能承担起疗治他灵魂的功能,反而加剧他对教育的仇恨。比如,他在日记中竟然声称做鬼也要杀老师。

这种以嗜血为方式,以生命作代价的惨烈行为,应该足以惊醒我们对教育病症的麻木。毕竟,当教育有病,教师心理就难以健康,学生就有可能走向沉沦或疯狂。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而在功利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只能以其内容的片面性、行为的短期性、目标的功利性,制造出一株株畸形的病梅。不对这种教育痼疾进行彻底疗治,学校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学生,我们的未来一代自然也就无法真正成为具有现代民主与权利意识的现代公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