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堂江:
我们是怎样采写《热血师魂》的
8月6日,我们接到一项紧急的重要任务,赶写一篇报告文学,9月10日教师节,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同时发表,并配发两报联合社论。
虽然我们四名作者和摄影记者中,有的早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深入灾区采访;有的参加了6月初“全国抗震救灾英模报告团”专家组的工作,已被灾区人民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的英勇事迹深深地感动。
但要在短短的一个月零四天内,写出一篇要求极高的报告文学,困难依然很多,压力很大。首先,地震已经过去了近三个月,抗震救灾宣传得相当充分了,谭千秋、张米亚这些英雄教师的名字已家喻户晓。这个时候再写英雄教师,如何出新?其次,时间太紧,怎样深入采访?再说,还有两天,北京奥运会就要隆重开幕,新闻报道的重心已经转移,受众的兴奋点也就跟着转移了。
是难,但再难也要上!在震魔降临的那一刻,有那么多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牺牲了自己和家人,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把这一幅人民教师群像的光辉画卷描绘出来,作为教育新闻工作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和余冠仕、李炳亭、张泽科四个人,是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来参加创作的。
接受任务以后,我们创作组连续攻克了四道难关。
第一,确立作品性质和目标定位。写历史,写人民教师抗震救灾的英雄史诗。这篇报告文学不同于抗震救灾初期快速反应的新闻报道,而应是全景式地描写人民教师在汶川大地震中的英勇事迹,具有长效性、深刻性、权威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明晰素材挖掘和选择方向。即以教育部、人事部表彰的英模教师和先进集体的英雄事迹为主体,适当选取普通教师在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以使作品中的教师群像更加丰满。也就是说,老人物要深挖新素材,同时还要挖掘一批新人物。
在此基础上,我们迅速行动,一组飞四川灾区深入采访,一组留在北京搜集已有素材。赴一线采访的同志七日到成都,八日一早即直奔极重灾区,当晚连奥运会开幕式的实况转播都没看,整理素材一直到凌晨四点多。北京的同志也是挑灯夜战,通宵达旦。
第三,完成作品主题提炼。当两组会师在成都一家宾馆的小房间里,经过反复的讨论、碰撞,主题明确了,那就是:“通过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先进事迹的描写,讴歌英模教师英勇献身、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展现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伟大师魂。进一步揭示中国教师是好样的,教师是今天教育挺拔的脊梁。”同时,作品的题目也定了:“《热血师魂》”。
第四,确定作品的布局谋篇。全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凝固的雕像”,写灾难降临的那一刻,教师英勇无畏,以血肉之躯保护学生;第二章“生命大营救”,写震后教师舍弃一切、竭尽全力抢救被困学生;第三章“与‘死神’赛跑”,写教师冒着危险,艰难跋涉,带领幸存学生安全转移;第四章“不屈的脊梁”,写教师积极投入灾后重建,顽强地从废墟中站立起来。这样一个框架结构,大致涵盖了教师抗震救灾的方方面面,基本上没有遗漏。至于“楔子”和“尾声”,那是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设置的。
那么多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那么多感人肺腑的大爱柔情,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们的心扉。为了塑造好英雄教师的感人形象,我们创作组可说是使尽浑身解数,力求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有所追求,概括起来讲有这么不成熟的几条:
一、以刘亚春为主线,贯穿全篇,就好比用一根红绳子将一盘珍珠穿起来,串联为一个整体。
二、写人物和事件尽量做到三个注意。第一、注意以点为主,点面结合;第二、注意事件发生、发展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第三、注意具体情节与宏观背景的呼应。
三、运用“蒙太奇”手法,闪回切换,以引人入胜,增强可读性,避免平铺直叙,枯燥乏味。
四、主动调控文章的韵律节奏,力求舒缓与激越跌宕有致,符合读者的审美心理。或轻舒曼卷,或雷霆万钧;或铿锵交响,或余音绕梁……
9月5日凌晨,我们将第17稿作为定稿,算是交卷了。整整一个月,白天黑夜全颠倒了,生物钟全无规律了。有记录的改了17稿,没记录的零星小改动就没法数了,每改一遍哭几回,我们四个人也不知总共流了多少的眼泪了。不是说敝帚自珍,作品写得怎么样,而是教师的事迹太感人了。
作品在《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师报》发表后,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许多大、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纷纷组织教师学习,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了电视版《热血师魂》,《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山东文艺出版社以出版人特有的职业敏感,在作品脱稿的第一时间即决定成书出版。
(本文根据刘堂江在“学习英模教师 弘扬伟大师魂——报告文学《热血师魂》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