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堂江:
基础教育界刮起了“杜郎口旋风”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亮 李炳亭 添加时间:2008-12-24
13:19:00
“经报社研究,大家认为培训应该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教会教师掌握好课堂技术,学会教学‘驾驶’,因而培训还起了个耳目一新的名字——课堂驾校。”2006年11月20日,借“第四届中国名校长峰会”在济南召开之际,《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在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宣布成立。同月,培训班开始招生。
“驾校”每周一期,很多参加培训的学员给报社写信,感慨地说,教了十几年书,现在才知道该怎样教。有个女老师在培训班上实习课,一下课就泪流满面,学员们关切地询问,她告诉大家,我是激动呀。截至目前,受训人员已达上万人,遍及全国除港台澳外的所有省市。
“2006年3月15日,《中国教师报》首次发表本报记者‘一访’杜郎口中学的成果——《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杜郎口中学异军突起,基础教育界瞬间刮起了杜郎口旋风;随着‘再访’和‘三访’的持续跟进,杜郎口始终站在打造高效课堂的‘风口浪尖’上,原本默默无闻的杜郎口中学变得炙手可热,成为中国教育的一大风景。”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堂江说:“杜郎口中学如今在教育界风生水起,但是,当年对于杜郎口的各种质疑声音可是不小啊,并影响到了我们的报道,可以说,《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差点‘胎死腹中’。”他坦言,早在2005年秋天,该报驻山东首席记者经过暗访,就发现了杜郎口中学是如何“反叛”,那里的孩子如何会学习。但当该记者因激动而语无伦次地向报社汇报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怀疑:杜郎口中学的做法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于是,报社本部的记者赶到了杜郎口。在那里,他们发现,“杜郎口教室乱了,课堂‘反’了,但学生会学了”。经过前往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听课后,刘堂江现在对于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也是津津乐道:“在杜郎口的课改三环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凸显出‘学生主体’,兵教兵、官教兵、兵教官,课堂上氤氲着学习的快乐。”
刘堂江认为,由“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构成的杜郎口“10+35”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国出现的一个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性”模式,且具有可复制性。
而这不正是一线教育最迫切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吗?于是,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便一次性地以4个整版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教师报》,浓墨重彩地向读者展现。后来,《中国教师报》又“再访”乃至“三访”杜郎口。尤其是“再访”,破天荒地第一次以“八版联动”的形式将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挖透写够。刘堂江说,抓住一个好的新闻题材不容易,看准了,就要写充分,不要留下意犹未尽的遗憾。要表现得淋漓尽致,需要大泼墨,大写真,重拳出击,像“铁榔头”郎平的重扣一样,掷地有声,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再访杜郎口中学》发表后,每天来自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从“一访”时的几百人,猛增到1000来人,影响力也从国内波及到了国外。
人们这样评价杜郎口:“解决了当代教育的深层问题,具有原创性、时代性、实践性,扎根本土教育的典型,其不仅完全符合而且诠释和拓展了新课程理念。”
“《中国教师报》不仅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典型,而且要敢于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推进一线的课堂变革应该是《中国教师报》的‘课题’。”刘堂江说,认识到了杜郎口之于新课改理念的实践意义后,他当即决定召开总编辑办公会议,专门研究能否在杜郎口搞一个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会上,大家达成共识,决定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在操作层面上更深入地进行推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