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你的课堂教学能够做到了“高效”吗?

(2008-12-24 19:05:00)
标签:

教育

分类: 杜郎口

今天,你的课堂教学能够做到了“高效”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9bd390100c3cu.html

从1992年走上讲台以来的十几年教学生涯,我一直在传统的教育方式拼搏。但是我的思想却一直被一种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成为一潭绝望的死水。更多的教育的苍白与无奈以及更多的教育缺憾,他们所带来的痛苦在高压的环境里慢慢的沉寂下来,心如止水,不曾带动一丝浪花。

从2004年以来,4年了,我呆在校办一个不足18平米的简陋的小房间上网,阅读,反思,写作……

我的办公室里面订阅着一份《中国教师报》,这是全校唯一的一份,另外一份校长的是《中国教育报》。

08年的9月至今,“杜郎口”教学模式在我校轰轰烈烈的进行了一个学期,我一直在思考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之处,特别是他的探索之路。

杜郎口的教学改革,或者说是教育的“革命”,他不仅仅教学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的变革。

杜郎口的教学改革是“逼”的,是环境的逼,更是学校自己的“逼”,假如没有环境的逼迫,他就得慢慢地死去。于是他改革了。

10年的艰辛探索,成功了。

于是,北中国大地上,似乎在一夜之间,刮起了一帧“杜郎口旋风”!

案头的《杜郎口旋风》是学校领导的,现在是我更多的时候的研读的重要书籍。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去过杜郎口。但是关于杜郎口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洛阳市的某个据说比较有成效的学校参观,学习过N次,从思想上接受了这个模式。

2008年的12月的20日,有幸在洛俱乐部聆听了李炳亭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报告,精辟的报告颠覆着传统的教育思想,震撼了思想麻痹或者更多是现阶段无奈的优秀教师的灵魂。

李炳亭,中国教师报驻山东首席记者,近年来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实验,在国内15个省市选择30所代表性学校组建“中国名校共同体”,以“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为理念,会员校之间“以课为媒”,资源共享,意在进行课堂改革,“共同”探索出一条高效课堂之路。

他主张:

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必须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能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高效”两个字是一直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语文教学十多年,语文教学的重要弊端就在于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下面是李炳亭先生在报告中的观点:

高效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1)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2)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高效课堂要符合三个“量”:

(1)信息量;(2)思维量;(3)训练量。

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

(1)形动,课堂上孩子动起来了;

(2)心动,思维在动;

(3)神动,思想在动。

我们的课堂要符合两个目标:

(1)教学的需要;

(2)学生的需要。

上面的三“标准”、三个“量”、三“动”和两个“目标”,道出了真正的高效课堂的真面目。

语文教学改革了多少年了,一改再改,却总是空洞有余,而实效不足。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学生上课打瞌睡、精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的的问题却始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教室的思想必须转变过来,要一切落实在学生的学上。

李炳亭先生对于教学有一个极不恰当却非常形象的比喻——“喂猪”,但是喂猪的人却让自己吃着猪所吃的食物。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让孩子们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教师不能取代学生的角色。

严重的角色错位,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根源。

我想可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呢?

一、教师一定要备课充分,每节课一定要目标明确,使学生有所得。教师一定要对课堂进行心中有数的科学的把握。

二、课堂上一定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和课堂上分秒必争的竞争意识,安排紧凑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适时引导的灵活应用,使学生真正做到“形动”“心动”“神动”;加大教学信息最大量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适当的训练之中,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训练”则是对学生的学习的最好的反馈和检查。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应该从组建班级初始时就应该有严格的训练。比如课堂常规的遵守、积极参与过程中发言的声音高低面对其他同学等。

四、关注课堂上的细节,及时总结可能存在的问题,调整方法,并且有针对性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没有这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高效课堂很难实现。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

这是李炳亭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报告中的一句话。只有在“激荡”才能走出真正的教学之路。也只有在“激荡”中,才能真正第形成高效的课堂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