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记者的教育实验(下)

(2008-10-28 14:13:58)
标签:

教育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高中能否课改?

从举办“课堂驾校”到昌乐二中

 

 

认识到了高效课堂之于新课改理念的实践意义后,我即给报社汇报,征得设里同意旋即在杜郎口搞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实验这种课堂模式在操作性层面上到底有多大的指导性?

   20061120,借“第四届中国名校长峰会”在济南召开之际,《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在杜郎口宣布成立。同月,培训班开始招生。针对时下培训效果不好的现实,我们分析认为培训应该独辟蹊径,从一线教育的需求出发,这样我们就确定了我们的培训方向,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教会教师掌握好课堂技术,学会教学“驾驶”,因而培训还起了个耳目一新的名字——课堂驾校。

  “驾校”每周一期,很多参加培训的学员给我写信,感慨地说,教了10几年书,现在才知道该怎样教。有个女老师在培训班上实习课,一下课就泪流满面,学员们关切地询问,她告诉大家,我是激动呀。截止目前,受训人员已达上万人,遍及全国除港台澳外的所有省市。

   一项发端于初中学校,慢慢形成的高效课堂模式,是否适应高中?

我们决定选择一所高中学校做实验。山东昌乐二中的赵校长是我多年的朋友,这所学校我跟踪了5个年头。我熟悉二中,更知道赵校长一直思谋着课改。但高中课改历来被视为禁区和雷区,更何况二中一直被外界誉为“领跑的高中”,当我把疑虑告诉赵校长时,可赵校长说,应试教育没出路,素质教育的希望就在课堂上。

在二中,老师们总会这样说,让学生学会老师不会的才是关键。学生就是学会“生”的,课堂应是学习的“天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赵校长还说,学校的产品是课堂,唯有把每一节课打造成合格的产品,学校才能保持办学的“高质量”。

他们同样围绕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结合二中多年来的实践,摸索出来“10+30+5的“271课堂模式”,即教师的精讲占10分钟,学生的自学和合作探究占30分钟,当堂达标测评占5分钟。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课改的难度更大,为了力所能及推进高中课改的进度,《中国教师报》深谋远虑,再一次以8个版面报道了我和马朝宏采写的昌乐二中。

报道发出后同样引发了轰动。

昌乐二中这个高中“典型”的横空出世,客观地解决了高中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也证明了这套模式同样适应于高中教学!

由此我们坚定了继续推广模式的信心。

200854,“中国名校共同体”在山东省昌乐二中宣告成立,并成功举办第一次聚会,我们以“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为理念,“把会开进课堂里”,共同体吸纳了全国15个省的30所学校为成员校。会员校之间“以课为媒”,资源共享,“共同”走在一条探索的路上。

 

 从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

中国学校都必须走好三步路

 

我以为任何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必须经历从“低效到有效”、“从有效到高效”、“从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这样的步骤。

尤其是高中,仅仅有高效课堂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课下高效”,也就是“课上课下”的双高效,才能真正从应试教育里突围,实现真正的办学质量的腾飞。

如何实现“双高效”?

这个时候我跟踪了4年的兖州一中出现了。20081015日,一篇名之为《课变》的报道在《中国教师报》刊发出来,在本期的编者按里,这样写道:“不管高中教改是禁区还是雷区,然而兖州一中却敢于揪住课堂,打了一场长达四年的课改攻坚战。解决了课上课下学校效益的问题,找到了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了办学质量的质变。”

为什么兖州一中也要课改?与当初的杜郎口一样,杜金山校长针对传统的高中课堂教学做了一项实验,“两率调查”——学生课堂的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结果他发现,传统课堂的效率简直是不忍卒读!他说,必须改!

杜金山校长一直在苦苦思考一个问题,高中不像初中那样可以设置预习课怎么办?这也或许是困扰所有高中校长们的一个主要问题。

与杜郎口和昌乐二中的预习不同,兖州一中的课是“倒”着上的。一上课,老师就组织学生展示,然后利用后10分钟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作为一个教育记者,我一直跟踪和关注着兖州一中的课改。记得当初在实验杜郎口模式时,也有老师发出疑问,可杜校长却说,所有的疑问都是多余的!他还说,杜郎口的意义,恰在于让传统课堂从低效——有效——高效,解决了困扰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多年的“效益”问题。杜郎口的“人人参与”“个个精彩”从哪里来?从解放学生的学习主权上来!

可高中无法像初中那样设置专门的预习课。没预习就不会有展示,没展示哪会有高效?

为了增加预习,他才想到了“倒”着上。

杜校长说,把课“倒”过来,当然是因为课上预习时间不够,才把“课外”预习时间拉长,成为“课上”的组成部分。

35+1035是展示,10是预习。他们揪住课堂后10分钟的“小尾巴”,把课下时间全部“兜”进来,与第二天的前35分钟对接,从而形成了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就像当年搞课改的崔其升一样,杜校长这一“倒”,意义非凡。

杜校长的“倒”正是从调整课堂结构入手的。这一“倒”,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的是教育教学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课堂结构变了,教学方法、方式,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制度,等等一切就全变了。变得满盘皆活,变得充满生机。

兖州一中课改经验一推出,就在国内教育界引发了较大反响。人们评价说,兖州一中的“课变”真正实现了从“高效课堂”走向了“高效学习

较之杜郎口,兖州一中又把课改理念向前推进了一步!

师之杜郎口,超越杜郎口。这是“共同体”的唯一目的。

 

借致力于“课变”的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的话说,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应该学“旧城改造”,再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变”,是“化”不来美妙的前景的,必须加大力度,重建课堂教育制度,在行动实践上去诠释和发展新课改。如果把课改仅仅定位于一种“学习方法”,而不触及课堂制度的变革,那课改的推进会难度增大。

三年来,《中国教师报》在山东推出的三个课改典型,之所以能轰动全国,再一次验证了这样的判断:善于发现典型,致力于解决一线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层面上提供“途径和方法”,才是媒体的意义!当然也是我——一个教育记者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