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的教育实验(中)
(2008-10-28 14:11: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导学案是学习的路线图
教师应该顺应教育的大势,做一个识时务的人。
以杜郎口为一般模式,我们的高效课堂分为三个环节:预习+展示+反馈。从时间上划分,即为10+30+5。从师生角色的分工上,教师在课堂上用10分钟的时间分配学习任务,然后放手发动学生“自学、合作和探究”。高效课堂的学习分为三种形式:独学、对学和群学。
高效课堂的基本学习组织是小组。在一个小组里,一般是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目的是便于让同质的学生能结成学习对子,更便于同程度的学生能找出“共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把小组长叫做“教师的课堂助理”。
教师在高效课堂上,只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
预习其实就是“自主学习”。 怎样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先开放课堂,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解放学生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才能“活”起来,活起来才能效果“好”起来。
当预习环节结束后,学生必须去“展示”学习成果。展示分为:说、写。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佳方式。“因精彩而展示!”“因展示而学习!”“人人精彩,个个展示!”展示又可以杜绝伪学习的现象。
而反馈,是对展示环节中出现问题的追问、追踪,归纳、拓展、提升。类似当堂达标测评。在高效课堂上,反馈也主张由学生完成,我们的理念是,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教师就要退居“二线”,做为辅助者。在学习的主权上,要体现出“小皇帝”的尊崇,教师只是“爱卿”,他只应该干好“爱卿”该干好的事。
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在学习效益和学习效益上。如何让学习高效取决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也叫“导学案”,导学案当然不同于试题和练习题,它必须突出“导”字,围绕的是一个“学”字,而“案”还必须“上挂下联”,有逻辑性,涵括着知识规律。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制作上。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也是最终要到达的“目的地”。导学案一般经三次生成,第一次教师的课前备课,第二次是课中师生互动,第三次是课后反思。
“共同体”的课改普适性实验:
所有的学校都“受益多多”
杜郎口的崛起,是一线教育呼唤改革的必然结果。
教育需要“途径和方法”,需要切实可行能改变面貌和现状的方法技巧。
作为“草根”的杜郎口经验,一经问世,即受到了全国教育界的热捧。我常常追问,如果杜郎口真的是媒体炒作的典型,为什么会有学校来参观了49次,而最多的一个校长来了19次?
为了证明杜郎口的“普适性”,我在2007年8月,开始在全国15个省,选择30所学校做模式推广的实验。坦白地说,我并不信奉“模式”,但一线教育的现状告诉我,假如没有一套模式,是无法复制和推广的,更何况,我们中的很多人原本不具备批评的能力。
为了推广高效课堂模式,我在“理念”上做了这样的规定:
这套高效课堂模式,找准了一个“核心”——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抓住两个“关键”——小组学习和导学案。掌握三种“技巧”——独学、对学和群学的学习形式;课堂预习、展示和反馈三环节中的“抓两头促中间”;教师课前、课中和课下的三个着力点。实现“四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水平、高质量。明确“五个概念”:学校的产品是课堂;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在转变教师的课堂观念上,其次才是学科知识的提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好课要真正实现师生相长,体现“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更简单,我们只看三点:第一,学生发言的声音是否洪亮?第二,统计发言的频次是多少,要求一节课炎炎次数不少于100人次;第三,教师是否采用了模式上课,讲的时间是否超过了10分钟。
既然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那好,课堂评价由学生说了算,对教师进行学生测评,满意度达不到80%者,下课!
让学生成为教师的“课堂纪委!”
实验开始决定选择几所学校做推广。当然,我们的要求很“苛刻”,必须在我们的指导下照搬照抄,说白了叫“复制”。说实在的,在中国学任何一种经验,很多人都会习惯地说出一套貌似很有见底的“批判的学”的话来,却殊不知,批来批去,到头来既丢了经验,也迷失了自己。正是为了汲取这样惨痛的教训,我们要求谁学得最像才是最好,这个复制的过程,我们叫做“临帖”。
一批实验学校纷纷加盟:浙江路桥二中、江西宁达私利中学、河北围场天卉中学、江西芦溪外国语学校、山东德州耀华中学、山溪吕梁贺昌中学、四川成都武侯实验学校、江苏宝应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