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文】

(2008-10-02 13:02:31)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兖州一中的“双高效”课堂教学

本报记者李炳亭

 

这里的课“倒”着上

 

记者走进兖州一中的教室听课,发现这里的课堂很“蹊跷”。

所有的课,老师都是“倒”着上。

一上课,孩子们就开始了组与组之间的“拉力赛”。

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结成“学习共同体”,展示集体“成果”。

每个小组只能选择一个中等生作“主陈述人”。一旦出现错误,甚或表述不够严密,就会被别的小组揪住“尾巴”,而本组成员可以站出来帮助自己的“陈述人”加以纠正和补充。这时候班内此起彼伏的辩论和对抗气氛热烈,场面火爆,全班同学几乎都是燃烧着的,没有人游离学习甚至打瞌睡,所有人都在动。

当然被“斗败”了的小组,几个孩子会暂时静下来,闷头在自己的学案上写。在兖州一中,他们把这个过程叫用双色笔“纠错”。兖州一中的每个孩子都有三样宝贝,活页夹、双色笔和纠错本。其中活页夹是专门用来保存学案的,学案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双色笔用来当堂纠错,而纠错本则是学生自己积累下来的“个性化复习资料”。

在展示环节,也有全班都“卡壳”的时候,每逢此时,教师会突然从人群中间站出来,进行“点拨”。这样的“煽风点火”果然起了很大的作用,刚刚沉静下来的教室,再次人声鼎沸。

像全班都卡壳的情况平时不多见,在兖州一中,教师们都要遵循这样的准则,只有有一个学生会,老师就不准讲;即便都不会,老师也只能“点拨”,“讲”只限于布置学习任何和归纳小结。

显而易见,这里的课堂是轻松的,也是高效的,学习是幸福的,记者仿佛也受到了孩子们的感染,“知识的狂欢”,记者冒出这样一个词。

然而记者又禁不住疑窦丛生,看不到事先的预习,学生们怎么就能一上来“凭空”开始展示呢?

校长杜金山对记者说,我们把学习前置、问题前置,通过两个“前置”,让“展示”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接下来记者的疑问是,“倒”着上就能实现“两个”前置吗?

兖州一中为什么非要把课“倒”着上?

是哗众取宠还是深有用意?

“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记者采访了教高三语文的 李萍老师,她说我们把课分为两段,“35+10”,前半部分占35分钟,老师走进教室,一开始上课就是组织学生展示,而展示的内容恰是上节课后10分钟布置的“学习目标”。真正的新授课,都是从每节课的后10分钟开始的,教师围绕着“导学案”,领着大家做下节课的预习。她还打了个比喻,说传统的课教师是“牵牛”,我们现在是“牧羊”,“学习目标”是教师手里隐形的绳索。其实导学案就是学习目标。

教化学的刘海青老师,用自己的专业术语形容兖州一中的课堂是,10分钟是预热,课下时间是自我加热,35分钟上来就熊熊燃烧。刘老师说,我们是把“点火时间”前置了,让学生在“预热”过程中发现问题,自我解决。

记者恍然大悟,原来兖州一中每节课,起点是后半段10分钟,然后把时间拉长,以导学案为抓手,用“预习”这根线,把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步”贯穿起来,与下节课前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

这样的“大课堂”在兖州一中叫“三步六段”35+10循环课堂教学模式,俗称“一课分两段”,“三步为一课”。

记者看到的课上35分钟,是以师生的“共学”为主,分为展示、纠错、点拨、拓展四种方式。

他们的“课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45分钟,也不是单纯改变了课堂的原有“概念”,而是有意图谋的一场“课堂变革”。

杜金山说,我们是通过这样的变革,把课堂重新“洗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