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达中学的七个“实在”
——读《宁达中学的教育魅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随感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李彦儒添加时间:2008-8-21 12:58:00
在暑期难得的空闲里,我读了《中国教师报》第249期刊登的李炳亭记者采写的《宁达中学的教育魅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专题报道。说实话,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文字部分几乎占了该报的两个完整版面,我以前也读过类似的文章,但只有这篇报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宁达人真“实在”。
面对问题的态度“实在”。把“问题学生”当“生病的孩子”的口号的确让人感到悲壮。学生会有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很难解决,像个顽症,但直接把它比作“生病”,许多人可能这样想,但不敢这样说,而他们直接提出来了。事实上,现在的教育者,尤其是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明白“问题学生”的难管、难教,有些“问题学生”的问题真像生了一种病一样,百药难治,经常复发。
解决学生问题的做法“实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学校的“利器”便是“爱”。为了守住那些半夜不睡觉的孩子,宁达中学的老师几乎个个搬进学生宿舍楼里“陪睡”;老师帮助不会洗衣服的学生洗衣服,让其跟着学洗;把“50元闯九江”的学生找回之后,并没有只进行简单的批评,而是引导他们用心体会这几天的经历;与曾屡次打架的学生“约法三章”:能否一星期上课举一次手?能否一学期参加一次运动会?对特定学生一年只打两次架的时候就开始表扬;为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人人实行“授衔”制……看似可笑的做法里透出的是一种实在。因为当孩子对什么都不在乎的时候,教师唯一能做的是从“人之初,性本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再去努力。
班级管理的“实在”。班级是一个小集体,是学生的小社会,他们的交际行为大多在这个环境里进行,所以这个“场”的创建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从‘知’发展到‘行’”。宁达中学搞的班级制定“宪法”制、“周轮流执政制”、有使用期限的班干部“公投”表决制、行政长官负责的“行政区域”制、“夕会”制、“科代表作业审查制”、“功臣榜”、“荣誉墙”等,使得一个班级俨然像一个小国家,并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虽然显得有点功利,但没有这种“利益”的诱惑,学生的自主管理显然难以执行。当他们的学生一步步地从这些“管”与“被管”中走过来的时候,他已经“知”了,也会“行”了。
学生之间竞争机制的“实在”。学生之间需要竞争,关键是与怎样的对手竞争:竞争对手太强学生会敬而远之;太弱则会不屑一顾。宁达中学建立的班与班之间、班委会与班委会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同等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竞争体制,使得竞争随处可见,尽管有点泛化,但对于培养独生子女的意志品质是有效的。
尊重教育中传统文化使用的“实在”。“尊重产生和谐,和谐推进创新”。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太多的呵护,普遍淡漠了对他人甚至对父母的尊重。宁达中学建立的“班级孝道制度”虽然很简单,但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此法架起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爱的桥梁,通过不断的积累,相信它会越来越坚固,最终转化成“感恩”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的成才。
课堂教学措施的“实在”。学校教育的成败在课堂,不能靠题海战和耗时战,宁达中学提出的“把学生的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背后隐藏着的是教师大量心血的付出。正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一样,宁达中学也要为学生编写“课堂指南”。特别是分层教学的实施和课堂5分钟的测评工作,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这是非常有效的,是很实在的做法,但伴随着的是大量教师劳动的付出。“15+25+5”的课堂模式,意味着教师要每节课后都要完成相当数量的作业批改量,当然也包括做错题目的订正和讲解等工作。
教师培训的“实在”。对一所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山区学校来说,在一年之内,使全校90%的教师远涉3000里去培训,有些教师培训达半月之久,这绝不仅仅是有经济条件就能达到的。这种实实在在的做法,不仅需要魄力,更需要毅力。
回首“宁达现象”、“东庐现象”、“杜郎口现象”,成功的背后都是教师的大量付出,并因此找到一条适合当地教育发展的路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