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克拉克的班规
(2008-09-09 19:18:27)
挑战克拉克的班规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炳亭 添加时间:2008-8-25
23:54:00
|
|
我们习惯对学生的行为说一个“不”字,而不喜欢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可为;我们热衷于将一款款的“大道理”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而不能够让他们知道怎样确认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规定”;我们无法发挥班规的力量,源自我们从来不重视班规,并且十有八九的班规代表着的仅是“教师意志”,它因失去了“班级法律”本身的尊重和合法性,而多了一层“欺骗”甚至是“奴役”的色彩。
“如果有人在讲话,不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都不应随意插话打断,眼睛要一直注视着讲话的人;如果又有别人讲话,应该把身体转过去,正对着那个人”;“不要咂嘴、发啧啧声、转眼珠,或做出对他们不敬的手势”……假如有这样面面俱到,多达55条的“班规”,你一定会嫌“繁琐”吧?
假如我告诉你,越繁琐的班规,越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行为举止,提高修养,并且还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你信吗?
克拉克(见《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克拉克和他的55条班规”一文)老师用极其繁琐的55条班规,给了我们正面回答,“越是明确具体,收到的效果越好”。克拉克曾经在纽约接过一个“全美30年最糟糕的班”,他先制定班规,到了第一学年的11月,孩子们开始转变了,他们开始遵守“规则”,“最糟糕的班变成了全校讲文明、懂礼貌、表现最好的班”。
有人质疑克拉克,这么多的规定是否能为学生所熟记。克拉克说,你应该在开学第一天来看我的学生,开始他们也不理解,但一个月之后,学生就会说:“我们喜欢有55条规则,因为我们明确知道了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有什么后果。”
与艾斯奎斯一样,克拉克也是个专对“困难学生”感兴趣的老师。他每到一所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明确要求”,在他的“55条班规”里,有相当一部分与其说是课堂行为规范,不如说是社会道德规范,比如第26条规定:“不应该在食堂占座。如果有人想坐下,应该让他坐下。一所学校应该像一个大家庭,大家以礼相待。”他说,能让每一个人过充实的生活、尊重他人且乐于助人,这才是班规应该发挥的作用。
为什么班规还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他说:“只有当学生以礼相待,学习才会在课堂上发生。”“我把教室变成了一个家。这样所有的人都要对每一个人的成功负责,我们总是相互提携。教室里每天都充满着鼓励和激情,当孩子们处在这样的氛围里,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学习,他们的学习成果就会体现在分数上。”
有人克隆了克拉克的“55条”,给克拉克留言说,“我照着做了一年,学生的考试分数从来没这么高过。这些规则给我的课堂和教学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克拉克说,恰当的行为举止与礼仪修养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室里每个人都“以礼相待”,教室时时刻刻都充满“鼓励和激情”,班规应该体现这样的神奇。“贴紧”学生的行为举止,从细节入手不厌其烦,越具体越好,而不能单纯害怕“繁琐”,这是克拉克老师教给我们的制定班规的最基本准则。
从现在开始,我们是否该学着改改我们的班规,挑战一下克拉克老师,搞一套属于中国教育的更细致更繁琐的班规?假如你确实嫌改动“繁琐”,干脆套用克拉克老师的好了,试一试55条班规在中国能否还有那样神奇。
(作者系本报驻山东首席记者)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