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分类: 专栏文章 |
做教育要学会“捻针尖”
常听一些校长感慨,说办学无非那点事,不就是教师和学生,教学和管理吗,自己想干的全被别人干完了,也只能按部就班,想创出点花样,恐怕是再无路可选了。
诚然,我们办学不只是为了成为名校,“使人成为人”才是目的,但既然选择了办学,有志成为名校又有什么可资非议的呢,从激励成长、鼓励发展的角度,每一所学校都该当仁不让,以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来引领当地教育的发展,那么今天的学校该怎样修炼“特色”,并把创建“特色”做为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一个拐点?
坦白地讲,如今再谈办学特色,会有很多人条件反射感到腻烦,脑子里立马映现出来的就是诸如“全面+特长”,或者凸显在“技能”上的“体育特色”、“艺术特色”、“传统文化特色”、“外语特色”、“书法特色”等等,如果技能也勉强能算特色的话,那中国完全可以一夜间“特”遍天下,假如所有的学校都一“名”俱名,那还需要像杜郎口中学、胶州向阳小学这类的名校发挥“特色示范”作用吗?顾明远先生说:“何谓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所创新,具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因此要把学校办出特色,就要有新思想、新思路。”依照顾明远先生“新思想、新思路”的建议,笔者以为,学校首先要具有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并且抓住“问题”深入研究,直待结论出“新思想、新思路”,这个揪住问题研究的过程,就叫“捻针尖”。
“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比如杜郎口中学发现的是“课堂低效益”这个问题,然后在崔其升的带动下,穷尽十年捻针尖,方形成了一条有着鲜明杜郎口特色的“新思想”,同样胶州向阳小学也是这样,韩珍德和他的1900个孩子,把“智慧”和“创新”演绎成“向阳思想”,其灵动、机巧遍布校园的边边角角。这就叫“特色”。
惟其特色才体现了校长的价值。
假如误以为办学只需要校长学会“捻针尖”,那实在是推卸责任,其实,只要你生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你同样会发现,在我们的课堂里“问题”无处不在也无所不在。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我们常常要遭遇这样一个普遍问题:为什么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不让人满意?为什么我们无法真正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为什么我们“赏识”了学生反而让学生产生抵触?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早恋?
而“关于课堂精力流失问题”、“关于小组学习的调动”、“关于赏识教育的时机研究”、“关于学生早恋问题的解决对策”这类的“课题”难道不需要让教师沉下心来“捻针尖”?这类具有一线鲜明特色的“课题”值得教师捻针尖,“特色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也体现了教师的价值。
明白了特色取决于“发现问题”,再围绕问题捻针尖,这样的教育难道还觉得“无路可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