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http://xzzx.szftedu.cn/cneduschool/upload/school/440304000015//0201/20080228101230_04.jpg读《解密杜郎口——让学生动起来》有感
谢人卫
《解密杜郎口——让学生动起来》是最近出版的19本的丛书《杜郎口课堂宝典》之一。该丛书分“杜郎口课堂风暴”和“解密杜郎口”两个板块,分别从课堂现场和教育理论探析两个角度生动展现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探索,深入剖析了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精髓。“解密杜郎口” 包括《让学生动起来》《亲历》《行动》,分别从管理者、亲历者、学习者三个角度深入学校肌理,全方位剖析了杜郎口中学教改的精髓,并尝试指出中国教育的努力方向。
读了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杜郎口的成功,决不仅仅在教学上;学杜郎口,决不能只学它的“336”教学模式。没有严格而又富有人性和特色的一整套学校管理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杜郎口中学要想取得今日的成功,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一是模式的认同。模式是经验形态的概括。作为成型的经验,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的是“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个模式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学习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念,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有效性。这个模式生成于杜郎口中学的土壤,但又不拘泥于杜郎口中学的土壤,具有相当范围的推广价值。
如何对待杜郎口中学经验的模式?不少人习惯按照“二元对立”的思路,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外在的形态,主张要学就学它的“自主”的“神”,未必一定学它的“模式”的“形”。这种观点看似正确,实际上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为什么“三大模块”是“预习—展示—反馈”而不是“导入—讲解—训练”?因为前者的行为是学生发出的,后者是教师发出的,前者的过程、步骤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而后者体现的是学生的被动,我们不可能抛开“预习”、“展示”、“反馈”这些字眼,去空谈“自主”。
学习杜郎口中学经验,一定要把握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虽然我们也反对照搬照抄和生硬模仿,主张要有适度变化,而且也主张在此经验启发下的创新,但是,把经验割裂开来的做法是有害的,是不能真正把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学到手的。
杜郎口经验究竟可学不可学?
如果一味强调人家的特殊性,那等于是取消了任何学习的可能。因为任何人任何单位的经验都有其独特的东西,因为这“独特”便否认任何经验,这肯定不是科学的态度,只是懒惰的借口!
科学的态度是,以开放的胸襟和虚心的态度接纳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要多看看人家哪些是可以学习的!
二是精细化的管理。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到位、尽职,每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登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纵观国内的许多优秀学校,都在细节的管理上下过很大功夫。学校靠口号和粗放管理就能打造出品牌、就能培养出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随着我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精细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常规教学中如集体备课、课后小结在十多年前都认为这种方法好,十年过去了,真正把这些细小事情落实到位的又有多少呢?而杜郎口中学做到了,进入杜郎口中学教学楼一楼大厅内,每位老师一天的收获、反思、措施都在一块儿公开展示;每个学科教科室、年级组观摩课教师的优点、不足、建议每天都能看到;每天课间操全校各个年级出操、做操情况及时评优点谈不足。为了避免和克服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和盲目性,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和备课组每周一在学校规定地方统一公布本周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要点,并总结上周活动的得失;为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块小黑板,要求每位教师在每堂课后将教学反思体会写在小黑板上,供同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这还只是杜朗口中学精细化管理的冰山一角。
三是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角色转换。
课改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于教师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课改的关键还是改变教师陈旧的思想观念。
面对杜郎口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人们往往最易产生的疑问就是:上课像赶集,这还叫课堂吗?教学、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我拼命的地讲学生还不会,不讲学生不就更不会了吗?有人曾戏言,杜郎口的课堂是“学生反了、课堂散了、老师不管了”。实际上,这正是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之后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教学表现形式,这恰恰是杜郎口的课堂教学同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也恰恰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具体体现。
师资水平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杜郎口中学的师资水平不高。按照传统思路,提高师资水平主要应该是在丰富学科知识、加强讲课能力上下工夫。但杜郎口中学却绕过教师的“学科知识”和“讲课能力”,直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让学生“我的课堂我主宰”,教师则放弃了讲课的权威,融入学生,成了学生中的一员,起着引导、协调、督促的作用。
许多学校为什么没有取得杜郎口中学的成绩,有理由推断,其中重要原因恰恰是“师资水平高”。因为“师资水平高”,降低了改革的迫切性,增加了对改革的忧虑和担心;因为“师资水平高”,形成了强大的角色惯性力量,难以在较短的时间转换。其实,我们说的“师资水平”,实际上多是指的“学科知识水平”和“课堂讲授能力”,而教师的“教育知识”、“科研知识”、“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引导能力”、“合作能力”等却普遍欠缺。目前许多所谓的“名师”大多是“讲”出来的,而不是“导”出来的,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要求的角度讲,我们相当多的学校没有理由自恃“师资水平高”。
学习杜郎口中学经验,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正确分析自身的专业素质结构,找一找与杜郎口中学教师的差距,增强危机意识和迫切感;必须遏止角色惯性力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感性经验,不断加深新角色的理解。
四是要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让每个孩子都坚信:我能行,我会行。杜郎口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每个孩子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的笑容,最让我们震撼的,就是这些普普通通农村孩子小小年纪那种舍我其谁、傲视群雄的气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尊重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而自我实现则是人的终极需要。孩子们同样有自尊和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中小学生。杜郎口的课堂教学通过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广阔的自我展示的平台,满足了孩子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面对老师和同学、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来访者,杜郎口的学生们围绕学习内容,或随机吟诗、填词一首,或放歌一曲,或对习题进行精辟的讲解,慷慨激昂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进行激烈的辩论,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该是怎样的一种荣耀!在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杜郎口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与张扬!杜郎口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培养、激发起了学生的这种自信心,这必将是他们今后人生路上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源泉。
杜郎口学生精彩的表现也再次强有力的证明: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面对学生的精彩表现,我们可能会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杜郎口学生的素质真高!”是啊!杜郎口学生现在的素质是很高,但作为经济欠发达、又相对比较闭塞的鲁西北地区的农村孩子,他们同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孩子相比,先天素质就真的很高吗?只不过他们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自己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展现罢了!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