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李:在您的语文课上,生命与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闫:爱使我们拥有了生命,爱又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成长。在我的课堂上,爱与生命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在我看来,有爱的生命是润泽的生命,有爱的语文是润泽的语文。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上,“生命”绝不仅仅限于人类。如果说人的出现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奇迹,那么,作为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他的生命则是这个奇迹中最宝贵的资源。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让我们觉得怎么活都是一种错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显然,呆板生硬的说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深刻的认同。对于孩子来说,道理的领悟必须通过感性的材料方能到达。那么,语文教学则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可以试着回答这个每一个人都必须回答的人生命题,如《她是我的朋友》《路旁的橡树》《一面五星红旗》等等。
爱有很多种:父母之爱,师生之爱,手足之爱,朋友之爱,男女情爱……爱又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含蓄的爱,热烈的爱,如水般纯净的爱,如甘醴般甜蜜的爱……现行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有不少爱的篇章,如《掌声》、《检阅》、《给予是快乐的》等等,语文教学当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孩子感受爱,珍惜爱,献出爱。
武:我们还记得闫老师执教史铁生的经典散文作品《秋天的怀念》,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文章以一个儿子的视角描绘了深挚而不张扬的母爱,写得感人至深,哀而不伤。但母爱的表达不是模式化的,又因为作者特殊的残疾经历,更使这份母爱有了一种直面苦难、超越苦难的力量。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份不同寻常的母爱,闫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母亲的神态言行,举手投足,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背后所承载的情感。
李:我曾经有幸现场听过这节课,直到现在还能记得当时的情景。
闫:有这样一个环节不知您是否还记得——
生:窗外“刷刷拉拉”飘落的叶子就象征着作者的心情,作者非常绝望,母亲希望他能出去散散心,看看坚强的菊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师:说得真好!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到母亲的希望。母亲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母亲有求于我吗?她为什么要一再地央求我来看花?
生:母亲是想让我们看到花,让我充满生命力。
生:母亲希望我看到花,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生:菊花在秋天开放,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生:花象征着芬芳!
生:花象征着美丽和精彩!
生:花象征着生活的希望!
生:别的花开在春天,而菊花开在秋天,说明菊花的生命力很顽强,母亲希望去看菊花,从中得到鼓励,因为她要帮助我树立生活的信心。
师:是啊,菊花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坚强的象征。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就有不少咏菊的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一身傲骨世人晓,高雅品格比兰心”,东晋袁崧也有“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这样的诗句,说的都是菊花的高洁与坚强。这一点也许母亲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她却要带儿子去北海看花,看看那些傲霜开放的菊花,她要让儿子知道,失去了双腿不等于失去了一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留恋,她要用自己的爱来重新点燃儿子对生活的希望!
李:这是一段倍受争议的教学对话。有人怀疑,这样对母爱的“拔高”是否合适?
闫:我想说,母爱是朴素的,但更是深厚的。以母亲的学识,也许还不足以想到很深的层面,但学生的解读却赋予了文本更加厚重的情感内涵:学生由菊花顽强的生命力联想到母亲的希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残疾的儿子也能够像菊花这样坚韧刚强。只要是母爱,任何“拔高”都不为过;况且,这样的“拔高”首先来自学生,我为孩子们能对母爱、对作者的情怀产生如此深入的感触而惊喜、自豪。因此,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只要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人间有爱,我愿意去无限地尝试。至于采取什么形式,大可忽略不计。
李:常听见一些专家说,语文课不要上成思想品德课,要有更多的“语文味”。您在注重“爱与生命”的主题时,不担心会冲淡您课堂的“语文味”吗?
闫:我想这其中不具有矛盾关系,而且我也不认为体现“爱与生命”这个主题就不是“语文味”。究竟什么是“语文味”?盲目的立一些概念并不具备学理根据,我以为应当慎重。况且,即使真的有“语文味”这个东西存在,当我们在注重了“语文味”的同时,语文课也不能画地为牢。若把很多人为限定的东西强加到教学中,课堂就不可能走向丰富和厚重。否则,我们的教育怎么跟“立人”结合起来,我们的语文课人文关怀的最终目标又落在何处?
想象是语文的翅膀
李:仔细研究您的课堂,发现您非常注重激发孩子的想象,总是力求让孩子透过文本去想象画面,体验情感,而且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这样做相当成功。请问这是基于一种怎样的想法?
闫:在我看来,语文课不能没有想象。想象是什么?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想象是语言文字的全新创造,是心灵的自由飞翔,是思想在无限广袤的时空中纵横驰骋的有力翅膀。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特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给师生提供了极大的思考与填补的空间。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留白”的典范。语言文字与直观媒体相比,其优势就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牢牢抓住语言文字去说,去想,去感受和交流,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
武: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看看哪些语句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大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唐人崔灏有诗“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们透过这样的诗句,头脑中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想象,同样,人们透过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在脑海中幻化出了梦境般的西湖之美。闫老师在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时,基于语言文字的想象使教学展现出了无比丰富、绚丽的画面。
闫:关于《伯牙绝弦》的教学,有一个比较典型的环节——
师:文章开篇便说“伯牙善鼓琴”,既然是“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他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
李:这样的想象对于这一文本的理解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闫:这些画面从文字引发,在脑海中描画。通过这样的想象,孩子们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从而为“知音难觅”做了相应的注解。在惊叹孩子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我还引导他们将这种想象化作语言表现出来。
武:于是,又有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师:志在白雪——
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知音!
闫:这是想象的表达,这是语言的创造。这是以文言学文言,以心灵悟知音。而这一切,都是缘于美丽而自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