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好课如茶:闫学新语文的“生命与爱”
闫学,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区小幼教研中心主任,区小学语文名师研修班导师。近年来,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个人专栏,是《小学青年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杂志的封面人物。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课堂神韵如茶,淡而幽远;积极倡导“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应邀在全国各地作读书报告近百场,以素朴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犀利的思想蜚声国内教育界,2006年名列《中国教育报》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读书人物,出版教育教学专著《牵到河边的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等。
李:闫老师您好!近年来,在活跃的小学语文学术界,您和您的课堂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强烈的反
闫:您说的确实是实情。作为一个长期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跋涉的教师,我曾经在心里无数次地追问自己:语文的“道”在哪里?毋庸置疑,不管学习哪一门课程,都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一个教师,不管隶属何种教学流派,也无论所持任何教学主张,语文教学都应该是心中有“人”的教学。那么,从这个意义来说,语文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人“道”。
武:是的。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学会言语。学习语言不仅学习语言的外在形式,还包括学习语言承载的内容。学会言语,不仅是学会外部言语,即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还包括学会内部言语,即学会用语言来进行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语文绝不仅仅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极为广泛的范畴,而这个范畴的中心又无疑是“人”。
闫:由人“道”我想到了一些关键词:感恩,同情,热爱,悲悯……从人“道”这个原点出发,我们可以寻觅到很多与人的生命成长有关的因素,这是一个无限开放阔大的空间。但仔细想来,在所有与人的生命成长有关的因素之中,总有一些核心的最基本的要素,它们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民族,超越了一切人为限定的范畴,比如:爱,生命,童年,友谊,文化……我想,语文之“道”也应在此。
李:对于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您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如何与孩子的生命历程相吻合?
闫:在当下,没有什么比能让孩子活在现在更为重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尽管人们所生活的时空各有不同,却无一例外地拥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我们心灵的故乡,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这个时期一去不再来。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以快乐、自由来填充,以快乐、自由为标志。那么,作为承载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的语文,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教师就不能在这样的权利面前背过脸去。由此,感悟童年、抒写童年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童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是的,感悟童年、抒写童年不仅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大量收录了表现童年生活的文章,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如《窗前的气球》、《蓝色的树叶》等等。在教学中帮助孩子放飞心灵的自由,感受童年的快乐,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是教学的必须,更是童年的权利。
李:能用一个具体的课例来说明吗?
闫:好的。在教学林海音女士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时,我把自由放飞思想的权利还给了孩子们——
师:既然小时候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想一想,她可能还会问什么?
生:她可能会问,骆驼吃草料为什么要交错地磨来磨去?
生:她还会问,这些骆驼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为什么要到我们这儿来卖“乌金墨玉”或者是“南山高末”?
生:她可能还会问,骆驼过马路为什么跑不快而是慢腾腾地?
生:她会问,骆驼怎么长得这样丑的脸,这样长的牙?
生:她还会问,骆驼为什么夏天不来,秋天不来,一直要等到冬天才来?
生:她还会问,为什么骆驼的毛会拖到自己的肚皮底下而没人帮它们剪呢?
生:她还会问,为什么骆驼要慢慢地走,慢慢地嚼?
生:她还会问,骆驼为什么能走三天三夜而不喝一口水?
生:她可能会问,太阳为什么每天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生:为什么知了总是在夏天“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生:母鸡为什么会下蛋,公鸡为什么早晨会啼叫?
生:为什么白鸡和黑鸡都下白色的蛋?
……
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无限奇妙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鲜活灵动,绮丽多姿。当我们给了孩子飞翔的自由,他们就寻到了自己的乐园。
陶行知先生曾经大声呼吁: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指出,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须实现“五个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语文课,也应该如陶公所说,实现“五个解放”,以创造儿童的乐园,还给他们童年应有的权利。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小学语文是童年的语文。
闫:语文课要教知识,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理念。但究竟怎样教知识,教什么样的知识,甚至什么是知识,却不一定人人清楚。根据韦伯斯特词典1997年的定义,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这是广义的知识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四种: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其中,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可称之为狭义的知识概念。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课如何教知识”,“教什么样的知识”这些问题,存在着诸多模糊的概念,大都仅仅从狭义的知识概念出发,陷入了非此即彼、非我其谁的误区,乃至于把语文教学引向了狭隘的一隅,甚至从起点上就已经误入歧途。
武:补充一点,除了对“知识”理解的狭隘,不少教师对语文学科特点的片面理解也导致了知识学习的混乱局面。
闫:其实,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遵照王荣生先生的观点,“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割裂的两极概念,在教学研究中不宜实体化。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这就为语文“知识”的习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的自由度。
闫:在上述理念的观照下,不露痕迹地进行语文知识教育当是最理想的教育。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知识教育是广义的知识教育,是基于人类认识总和这一广阔背景下的“大知识教育”。因此,真正的好课应该在行云流水般的谈话中,在师生充分感悟文本内蕴的过程中,在情趣盎然的师生共同参与中,自然地、没有斧凿痕迹、没有贴标签痕迹地体现语文知识教育。
李:尽管如此,似乎您的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闫:确实如此。目前,这样的教学理念尚未被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我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便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这堂语文课教什么?是一味教给学生描写童年生活的写作“知识”,还是帮助学生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是单纯进行“扎扎实实”的写作训练,还是让孩子走进童年,走进心灵的故乡?我选择了后者。
在我看来,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就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完全为了“教知识”或首先为了“教知识”而教语文没有必要。《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不会作诗,大字不识几个,可照样巧舌如簧,她的表达能力从何而来?一是先天素质,二是后天环境熏陶。那种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从学科角度说,第一位的还是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人文精神的张扬”的观点,我认为是没有把握语文是母语教学的特点,把母语教学混同于一般的外语教学所致。因此,我不认同有的老师不论面对何种文本,都一律不顾学生阅读体验、只顾自己“张扬”“知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试试在行云流水般的谈话中,在师生充分感悟文本内蕴的过程中,在情趣盎然的师生共同参与中,自然地、没有斧凿痕迹、没有贴标签痕迹地体现语文知识教育呢?
武:闫老师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写作训练”,很好地体现了闫老师的这一理念:
师: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
生写话,师巡视;交流:
生:童年时代的我,竟然是那么傻,那么天真,思想是那么简单,那么幼稚。现在想起这些往事,还是感到很有趣!
生:童年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要去好好珍惜,它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生:童年时代的我,天真、纯洁,有满脑子傻傻的怪想法,我所做的事情、所问的问题都是多么可笑啊!而现在的我再也不会做那些傻事,也不会再问那些幼稚的问题了。我的童年也随着时光的飞逝而永远地过去了。
生:此时的我已经明白了童年时的很多问题。童年一去不复返,我再也回不到童年。可那些天真的问题和童年的趣事,我会一直埋藏在记忆最深处,把它当作一生最宝贵的东西。
生:小时候的我真是太稚气了,现在我不会再问这些问题,但我相信,它会成为我童年记忆中的一颗珍珠。
生:那是我的童年,可是童年已经离我远去。此时,我的心头掠过一丝淡淡的感伤,但我会把自己的童年在心灵上永存下来。
生:小时候,我总问那些无聊的问题、幼稚的问题,现在不会问了,可我仍想回到童年,再问一问那些问题,再看一眼骆驼队,再学一次骆驼咀嚼,让童年的阳光再次照耀在我的心里……
生:虽然童年的往事很有趣,但毕竟已经过去了,我再也不能回到童年,与其一直怀念那段时光,还不如将那段回忆珍藏起来,去迎接将要到来的日子!
……
闫:这是情感的表达,也是写作的训练;是自由的抒写,也是心灵的飞翔。这是我心中的“人文性”,也是我心中的“工具性”。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语文知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