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学习语文是学习文化?
李:您曾经在很多场合表达一个观点: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我想,这样的观点可能造成了不少对您的误解。您能够对这一观点谈谈您的看法?
闫: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本身就是文化。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
关于“文化”的概念, 梁启超先生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而承载这个“共业”的就是语言文字。那么,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与学习“共业”的过程当是合而为一的。这也同时表明:语文比任何其它学科有更多的理由去解释并发展自己的丰富性。
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后现代课程的“丰富性”:“每一门学科应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语言——包括阅读、写作、文学和口头交流——侧重(但不是排外地侧重)通过隐喻、神话和记叙的解释来发展其丰富性。也就是说要将语言放在诠释的框架之中;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视语言为文化的决定因素之一。”我以为这种论述可以进一步佐证这一观点: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
武:是的,在文化的语境中教语文,在文化的框架中诠释语文,语文就有了无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李:在这方面您已经作了什么探索?
闫: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我作了这样的教学探索——在鲁迅文化的语境下教“鲁迅”:对这个文本的定位,置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中。在课堂上有很多对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先生的120多个笔名,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鲁迅去世后箫红的文章,当时万国殡仪馆出殡的经典的黑白照片,以及向学生推荐的鲁迅的作品,其他人写鲁迅的作品,还有《亚洲周刊》把鲁迅作品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名,《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一书中对鲁迅的评价……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目的是使课堂基于比较宏大的鲁迅的语境之下,让课堂更加丰厚、阔大。无论是信息呈现还是人文意蕴,因为置身于鲁迅的大语境下,文本可以得到充分的开掘。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武:当语文有了文化的滋养与浸润,这样的语文,是大语文,是有着厚实的文化内蕴与积淀的语文,是扎根于文化土壤的具有无限生长的可能性的语文。
李:迄今为止,您的很多课堂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临摹的范本,比如《伯牙绝弦》《冬阳•童年•骆驼队》《忆江南》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好评。研究您的课,感觉您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文本解读,这固然与您深厚的阅读功底有很大关系,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除了通过大量深入的阅读丰厚自身底蕴之外,文本解读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呢?
闫:我主张文本解读应有四个“提倡”:
第一,提倡立体式的解读。
这是一个广泛、全面地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正如苏轼对庐山面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庐山都显出了不一样的美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在苏轼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他看到的都是庐山真面,只不过不是同一个侧面而已。对一篇教材,我们也提倡这种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式解读,从文本内容、表达方法、人物形象、蕴含道理等诸方面进行研究,让文本所传达的诸多信息在教师的头脑中汇总、撞击、融合,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
第二,提倡纵深式的解读。
虽然文本解读已经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但在当今语文教学界,尤其是小学语文界,文本解读一直存在着巨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教师的解读浅尝辄止,甚至出现严重误读,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的能力。这种欠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当学生在解读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角度与深度。我们认为,一方面教师对文本应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尽量全面地接收文本所传达给笔者们的信息;另一方面解读文本要深入、透彻,切忌浅尝辄止,更忌南辕北辙。教师应在大量占有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遵循一般阅读规律把研读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只有教师的解读深入了,学生思维的深入才成为可能;只有教师的解读透彻了,才有底气和空间帮助学生透彻地解读。诚然,文本解读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这不能成为否认教师解读的理由——否认教师的解读就等于否认了教师,进而否认了语文教学本身。
第三,提倡有宽度的解读。
从教师学养这方面来看,宽度决定深度与高度。具体到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这一方面,教师阅读的宽度与深度、高度紧密相连;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角度,遵循后现代课程观的相关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打破封闭的格局,使师生都能站在一个宏观的开放的视野下看问题,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多方面查找资料辅助对文本的理解,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解读,又是一种有宽度的解读。这样有宽度的解读,往往会突破以往解读文本的窠臼,将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创造文本解读应有的价值。
第四,提倡有创见的解读。
博采众家之长而又不迷失自己,是教师解读文本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一点。我们提倡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应在透彻、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前提下,在参照前人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不断过滤、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既能做到游刃有余,又能在讨论中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真正使自己担当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位置。
愿每一位老师都重视解读文本!
武:闫老师执教的《忆江南》《伯牙绝弦》等便很好地体现了上述关于文本解读的观点。
李:这些年,您的研究领域不仅在阅读教学,在作文教学方面您也卓有建树,比如基于绘本的想象作文《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愿望》都曾经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如果请您说出您最满意的一节课,您认为是哪一节课?
闫: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大致意思是若天下人皆知美之所以为美,就会走向反面。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追求的语文之美永远都在前方,在我们不能穷尽的远方,而这正是语文教学最迷人的地方。由此,我想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无论走到何时何地,我最终都是负了语文。所以我以为,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永远都是下一节课。
李:近几年,您上过许多公开课,说说您对公开课的认识?
闫:选择公开课就是在庸庸如常的某一日经历一次难得的高峰体验,就是在淡泊宁静的心境中投下一枚可爱的石子。在你选择执教公开课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同时选择和经历了一段别样的人生,可以从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得以暂时抽身出来,去完成另一种对生活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追寻与认同。说到底,这也就是从日常生活中突围的一种方式吧。
李:最后能否请您用一句话说说您认为怎样的课是好课?
闫:好课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部言语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会思考的教师都会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