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本报评论员
李炳亭
当教育剔除浮躁,重新回归到一个叫做“解决问题”的本原上时,我们透过一些真正的名校的崛起,比如杜郎口、后六中学、胶州向阳小学、山东昌乐二中、东庐中学等等,似乎可以这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在同样遭遇一些原本相同甚至雷同的“问题”时,他们总是能找出“与众不同的”方法或者“有效”的解决途径,这或许就是学校的价值!我们甚至还可以受到这样的启发:这些名校,他们的成功并不偶然,因为他们具有别人尚不具备的品质,那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宁达中学只有7年的办学历史,偏居赣西,在教育并不算发达,却以输出劳动力居多著称的武宁县,但她却具备了成为名校的一个必需的“禀赋”:紧揪“问题”,不断探究下去,直到找到“解决之道”,这样执著于“行动研究”,不抛弃、不放弃的“办学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反省与他的差距吗?
宁达办学之初面对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宁达不仅没有选择回避,相反,他们正是从正面突击,以爱浇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把问题生当成生病的孩子,在寻求如何把“生病的孩子”转化成好学生的难解之题中,他们找到了那个叫做“成就感”的最灵敏“开关”,围绕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他们替学生营造一个优质教育的“场”,然后从学会礼仪和尊重出发,把竞争及至引入班级,采取自定班规舍规等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进步中体验成功带给的快乐,从而收获了可喜的办学成绩。在这样的“行动求证”中,宁达中学真正体会到“学生是学校唯一的主角”,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成长,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大胆尝试“三权下放”,即把学生的学习权、管理权和评价权交给学生,教师“退居二线”,扮演起“促进”和“辅助”的角色。“三权下放”激发了学生的成长欲和成功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有效地转化了了“问题学生”,解决了“学生问题”!
说到学生的学习权,则自然首先要谈论“课堂问题”,宁达中学认为“学校的产品是课堂”,唯有课堂合格,才会有办学的高质量,因而他们师之于杜郎口中学等名校,坚定不移地推进课堂改革,“教师是教育的生产力”,他们引导教师把常规的备课重心用在编制“课堂指南”上,他们致力于转变教师的课堂观念,“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积极创设了宁达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预习、展示、测评三大板块;15+25+5时间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的“低效问题”。
宁达中学的教育实践,很好的诠释了素质教育的“素质问题”,他们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核心是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问题决定了学生的“课堂生存问题”,他们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揪紧一个“还”字,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采用兵教兵、官教兵等形式,达到了让每一个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目的。
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好教育吗?
解决问题,应该是当下判断办学质量优劣的较为精准的标准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