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炳亭
李炳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022
  • 关注人气:30,2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一个典型

(2008-04-29 19:55:55)
标签:

教育

 “宁达现象”初探(之四) 

           本报记者李炳亭

 

“教”必须服务于“学”。教师的自我评估

 

宁达这样定义高素质的教师:第一,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有显见的教学能力;第三,对全体同学负责任;第四,敢于创新,并激励每个学生成才。

宁达致力于创建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努力为教师构建一个展示自己才华,满足教师成长愿望的平台,他们尊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却又引导教师不满足于靠“经验”教书,他们数年来一直坚持“送教师进名校”,通过这样面对面的“短兵相接”,既帮助教师找到了差距,也帮助教师树立了信心,仅在一年之内,他们就向杜郎口中学派出了全部教师的80%,有些老师曾经“潜入”杜郎口达半个月之久。宁达还想方设法为教师创设参与评选、竞赛、展示活动,用“成长”点燃教师的生命激情。

李扬忠老师今年60岁了,却依然像青年教师一样工作,他来宁达之前,是一所乡镇中学的副校长,可他禁不住宁达的“诱惑”,更禁不住曾经青春的那颗梦想的召唤,依然来到了宁达。李老师喜欢美术,他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利用自己的专长发现并培养一批“好苗子”,在宁达,校长全力支持他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宁达让他“焕发了第二春”,他除了担任每周10节课的美术教学外,还负责学校“绘画兴趣小组”的活动,他还担任着全校的总务、后勤、宣传工作,是全校带“长”最多的老师,他说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很累,但他“浑身每个细胞都是快乐的”,他以校为家,每个周末才回一次离学校并不远的家里与老伴团聚。

在宁达“大家庭”里,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推动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而宁达注重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形成。在宁达的教育字典里,课堂上唯一的“主人”是学生,校园里唯一的“主角”同样是学生,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宁达奉行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在他们看来,所谓好教师,必须是能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教师;同样所谓好课堂,也必须是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

为了把这样的“标准体系”深入在每一个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中,宁达把教师的“自我评价权”还给教师,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自我评估”,帮助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

宁达打造“教师成长高速公路”,致力创建一支符合学生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首先在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的“自我培训”,学校每天组织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环节的“课堂技术”专题交流会,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使每一个教师随时都能获得切磋琢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自我提升的机会和能力。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自我培训”,宁达教师珍惜每堂课的提升,他们习惯于引导教师在课中“尝新”,在课后“反思”;第三,在“教师课堂”中自我培训,宁达开办了“教师课堂”,成为教师课堂问题的“诊断所”和教师成长的“加油站”。

宁达把“课堂问题”当作教师的“研究课题”,他们鼓励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并寻找最佳答案。

 

宁达的“新课程”。但求人人成才

 

去年那场罕见的大雪,让从小生活在南方的孩子长了见识,皮雯静老师想,何不把孩子们拉到操场里上一场特殊的“语文课”?当她把这样的想法去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时,没想到竟是惊人的一致,谁会不同意上这样的课呢。

这场“雪花课”让皮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终生难忘,她说,当孩子们伸出手,端详掌心里一片片雪花时,那就是诗。当雪花悄悄融化在掌纹里时,她说,我相信孩子们的血管里汹涌着的一定是诗意。

几年来,宁达尝试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建构自己的“新课程体系”,他们打通课内课外界限,把素质教育旗帜鲜明地“写”进自己的教学里,从而创建了“四位一体”的具有宁达特色的课程体系。他们一方面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形成,另一方面,把活动课、学科拓展课、社会实践课都列入教学工作的范畴,使之成为“基础型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宁达的活动课程包括:共同活动课程、兴趣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包括:学科拔尖培优辅导、学科竞赛、学科活动;社会实践课程包括:春游、秋游、参观、访问、听报告、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

仅“兴趣小组”一项,就多达20几个,一般成员20己任,多者有50多人,每项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仍然以李扬忠老师负责的美术组为例,他们每周固定于星期三、四两天,在课外活动之后的一个小时活动,成员20几人,李老师一般是先讲解一些基础知识,也包括介绍一些关于绘画的奇闻佚事,然后开始指导学生临摹写生,记者在采访时,正赶上宁达举办春季学生习作画展,其中一个叫晶晶的同学有两幅作品参展,李老师告诉记者,就是因为有了兴趣小组,这个文化课成绩一般,却有着极高的绘画天赋的孩子才得以施展,李老师甚至这样自信地说,这个孩子未来一定会在美术领域谋些“小成”的。

记者在宁达采访时,《远帆》文学社的小记者们向乐明福执行校长提出个要求,说是一定要采访记者,记者就在宁达校内湖滨畔的樟树下欣然接受了采访,孩子们认真地向记者提问:您对我们学校的印象如何?记者回答说,很好,孩子们灿烂的脸盘绽放成美丽的花朵。

不以一把尺子量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宁达的新课程体系,放大了每一位学生的“亮点”,也满足了差异学生的“成就感”,帮助他们寻找回来曾经丢失的幸福感,“宁达无差生”,宁达因而具有了迷人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