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达现象”初探(之三)
本报记者李炳亭
尊重是做人的前提。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宁达一直坚持这样的教育观,要唤醒一颗沉睡的心灵,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未必懂得自尊,宁达认为,如果大而化之地要求学生在各种情况下都表现好,管好自己,而不让他们明白具体该怎么做,那要他们成为好学生是不现实的。
汪礼金老师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懂得“孝道”。
他发动孩子们制定了一个《班级孝道制度》,并把学生周末返家的那天定为每个人的“孝道日”。他教给了孩子具体“行孝”的方法:进门先问候,出门说再见,外出打招呼,按时回家;帮家人拿拖鞋、倒茶、捶背揉肩,自己床自己铺、自己衣服自己洗、自己事情自己做,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大人问话积极响应,主动向家长回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主动与家庭成员交流……
他们还布置“爸爸妈妈谢谢您”、“我想对您说”两个“感恩作业”,并通过“家校反馈本”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要求家长将学生在“孝道日”的表现情况写在本子上由学生带回学校,然后通过班级审查,孩子们相互熟悉笔迹,基本可以杜绝自己代家长签字的舞弊现象。
通过这样的孝道教育,孩子们开始体会出了父母的爱,有个叫王峰的同学对记者说,以前我总对父母不理解,甚至恨他们为什么要抛下我出去打工,现在我才明白了,他们是多么的不易,他们在人生地不熟的外乡,却从来不告诉我吃了多少苦,睡过多少次地下室,遭受过多少次白眼……说着说着,王峰流泪了。
记者在学校巧遇了谌昌耀的奶奶,她正好来学校看望外子,老人家对记者说,以前在小学,我租房子陪他读书都管不住他,可现在他知道了心疼我,每次来学校看他,他都是打了饭首先让我吃,真的像变了个人似的。
除了要学生尊重父母的愿望,尊重父母的劳动外,还要尊重父母的人格,他们让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除了打电话祝贺生日快乐,还要亲手给父母自制一间小礼物送给父母,他们每学期都搞“孝顺少年”的评选。
同时,学校还开展“学会尊师”活动,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尊师行为:见面主动大声问好,老师走进教室主动起立问好,上课遵守纪律,书写自己清晰,下课时主动为老师开门让老师先出去,关心教师的身体等等。
宁达对学生的自尊教育建立在充分对学生表达信任的“21条自评系统”上:
1、鼓励学生大胆自查自身的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贴在桌面上;
2、自己为自己写“成长档案”,记录自己的点滴成长;
……
把评价权教给学生,宁达推行“学生评价班干”,班干信任度低于80%的,要积极改进,改进不好的,要“引咎辞职”;推行“学生评价教师”,学校规定:教师满意度低于80%的,必须反思自己,取消当年学校的“评先”资格。
宁达这些年的校园活动管理,全部交由学生组织和评价,学校的重大活动都由学生策划、组织和实施,学生们围绕“养成”和“作风”,成立了“校风督查队”,就寝、就餐、两澡、卫生等等日常工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
“不评也鸣”,谭余副校长概括说。
宁达的教师只是宁达教育的“设计师”,乐明福执行校长如是说。
课堂紧扣一个“还”字。让学生如坐春风
“成败在课堂”,这是张项理校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早在办学之初,宁达就提出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理念,但怎样“还”是一直困扰着他们的一大难题。张校长一边鼓励老师们积极探索,一边遍访名校取经,听说山东有个杜郎口,他立马开车带人就去了,又听说江苏灌南县有所学校学杜郎口成绩卓然,他又从杜郎口直奔灌南,一趟下来,他跑了4000公里。
为了借鉴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他给全校教师人手一本《杜郎口旋风》,并亲自邀请杜郎口的老师去学校上指导课。
围绕着那个“还”字,结合着自己学校的实践探索,宁达的“高效课堂模式”终于有了雏形。
宁达的45分钟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预习、展示、测评。
宁达的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15(分钟)+25(分钟)+5(分钟)模式。
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7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也是“教师助理”,负责指导并落实本组其他同学的学习问题。
宁达的预习课围绕的学校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有五部分构成: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拓展提升;五是当堂测评。
教师上课前,把“课堂指南”发放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预习”,预习的过程先是以自学为主,遇到障碍时,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到的是点拨、启发、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宁达的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他们的展示课,就是“还”这个教学理念的充满体现,他们鼓励学生把“得到”的东西大声“说”出来,或者在黑板上“写”出来,追求“人人展示、个个精彩”,这个时候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对于那些成都较差的学生,宁达还注重“分层”,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宁达的展示环节,不仅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也是把个性和尊严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还给学生。
宁达的课堂不是简单的一个“还”字,他们通过课堂开放这样的形式,注重落实课堂效果,这个过程叫当堂测评。其实,在宁达的课堂上,测评虽然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通过组员对组员“一对一”的形式完全可以实现。
当然在测评中发现的遗留问题,假如课堂上有时间,教师一般会让程度较高的学生帮助解决,如果时间紧张,则把“问题”留给小组长,让小组长帮助那些带着问题的同学解决,他们把这个步骤叫帮助问题学生“捻针尖”,其“纠错”的过程对于那些帮助别人的同学是一次很好的“复习”,而对于问题学生就是能力的升华。
在宁达的课堂上,争相展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说,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45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再也没有了枯燥和沉闷,有如沐春光,如坐春风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