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是学生?是共同成长的师生?是教育主管的官员或政策?抑或是给了我们粮草的家长?或者如某些专家所倡导的是课程?是教育模式?
昌乐二中以为,学校的产品绝对不应是学生。因为教育并不生产、制造学生,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是载体,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使这个载体上的承载物产生了变化和增值,将“人”变成“人才”,变成“人力资本”。这些变化和增值的部分,才是教学过程的结果。医院通过医疗服务把“病人”变成“健康的人”,我们不能说医院的产品是“人”,当然,学校的产品也不是“人”。任何学校都无权也无法将学生作为自己的产品进行“交换”。如果把教育的产品理解为人才,难道家长交费是为了购买自己的孩子吗?显而易见,家长交费的目的,是为了购买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
赵校长说:教育的产品是服务而不是学生。教育是服务业,不是制造业;学校不是加工场,教育也就不是工业生产,学生更不是被动等待加工的物件,他们有生命、有情感、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尽管他们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但走出学校的他们终究是自我塑造的结果。另外,学生并非孤立地存在于学校中接受改变,遗传基础、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无不在学生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学校既不能贪学生成就之天功为己有,又不必承担学生身上种种不如意之无限责任。
但遗憾的是,尽管我们的教育口头上人们不再说学生是产品,在实践中却又往往把他们当成学校的产品。比如,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对学生怀着“塑造”的心态,并辅以“加工”方式。又比如,以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以及“高价求购”优质生源、重奖优秀学生、炒作高考状元等现象。
当然,说教育的产品是课程有一定道理。“促进人发展的服务”只是教育的一种功能,实现这种功能需要一种“中介物”,这种“中介物”应该凝聚学校成员的劳动,并能满足人的发展这一需要。在学校,这样的产品就是课程。但这样的说法还显然缺乏完整意义。因为除了课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另一个没有具体文本的“课程”,比如做人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等等。却独不立刻把学生当成产品。
根据赵校长的“学校产品是服务”的理念,曾经有记者向他提问:赵校长,依据你这样的说法,那么可以不可以说学校的上帝是家长?赵校长沉吟了一会,很是肯定地答:对!
那位记者朋友咄咄逼人,继续追求,假如“上帝”有无理要求,学校也要一味迎合吗?
赵校长说,视家长为上帝折射出的是昌乐二中的教育观念,那就是家长花钱购买了我们的服务,我们就有义务去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既然家长是上帝,那我们就要真正对上帝负责任。一味迎合家长,是“伪服务”,不是“真服务”,因为真服务就要对“上帝”负责!满足个别上帝的不合理要求,就是对其它上帝的不负责!
我们昌乐二中提出这个口号,就是为了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我们另外还提出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站在讲台上的人生丰碑!光有服务意识还不够,还要讲服务的质量,家长把孩子送进昌乐二中,我们昌乐二中就要对家长提供“五星级”的服务。
昌乐二中说,让每个学生在“幸福银行”里储足可以支取的资本。
昌乐二中说,让每位教师脑子里注满教书育人的文化,口袋里装足保证幸福的“奖金”!
大凡到过昌乐二中的人,都感慨他们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概括起来,昌乐二中的服务体现出来的是三个字:精、细、美。
他们的服务围绕着的是“高效”而字。力求过程和结果的完美。
一个近八千人的学校,其实真服务起来的确是件费力劳神的事,更何况还要“精细美”呢,比如医疗服务。昌乐二中便想到了和昌乐县人民医院合作,在校园里建起了“昌乐县人民医院二中医疗点”,并且以协议的形式,要求专业化和人道主义的服务。如今,只要师生生病,小些的不用出校门便可迅速得得到医治,即便是急病,医疗点也会马上派出救护车,保证以最快速度到达学校。他们还和昌乐县最大的“中百”合作,建成校园超市,给学生提供价廉物美、品种齐全的日用百货。
昌乐二中招收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一般学校宿舍管理是件难事。二中的集中管理不是传统的“封闭式”,而是以倡导和谐宿舍文化为载体,营造家园氛围,打造既会学习又懂生活,既要规范,又有诗意的“人”。
王树华是“生活老师”,这个已经52岁的下岗工人,现在是昌乐二中高二年级女生宿舍的管理员。她已干了三个年头,她坦言自己已爱上了这帮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每当放学时,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进来,她一准是面含笑容站在宿舍门外迎接她们。孩子们远远叫着“阿姨”,蝴蝶般扑进她怀抱里,她拍着她们的头,笑眯眯地挨个问,今天听话没有,惹老师生气没有,饭吃的好吗?看见谁情绪低落,她会很关切地问:谁捡了你的钱包了?直到被她逗得破涕而笑。
她管理的宿舍有自己的文化,是她让人帮忙打印下来,贴在自己的门上的,“宽容是最大的美德。”她说孩子们年龄还小,也难免有想家时,自己就是孩子们的“家”。记者在采访时问她:有没有遇见惹她生气的时候?她答,咋会没有,可她们都是我的孩子!
在昌乐二中每周的“我身边的感动”例会上,王老师介绍了她的做法,全体与会人员抱以热烈的掌声,以示对这位可敬的“生活老师”的敬重!
还有一位姓周的生活老师,夜里发现有位学生突然发烧,于是他赶紧把他送到医疗点,可又怕宿舍里万一再有别的孩子找他有事,就匆匆折回来,呆上一会再一溜小跑去看那个打点滴的孩子,这样回来跑了足有五次之多,医疗点上的工作人员不认识他,还以为他是家属院里的,对生病的孩子一个劲夸奖,你真有一个好爷爷。
昌乐二中每个星期一升旗,假如不是出发,赵校长一准会给孩子“国旗下讲话”,他说孩子们一个星期不见校长可不行,他说好多孩子都把他当作“朋友”。学校搞65公里远足拉练,他一定坚持着和孩子们一起一步步走下来,他说他的双脚其实早就打泡了,回到家连袜子都脱不下来了。司机就开着车跟在他的后面,他除了咬牙坚持外,还需要时不时给孩子们打气,并且交流一些问题,孩子们看校长大汗淋漓的样子,就好意劝他,校长你就上车吧。他对孩子们说,你们想让校长当逃兵?孩子们就笑了,似乎一下子浑身长满了力量。
赵校长无论在“国旗下”孩子在路上遇见学生,他说得最多的是这样三句话:第一,做好人;第二好学习;第三要有一个好身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