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不要再对学生犯罪

(2007-10-16 03:31:25)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高效课堂

    赵校长总习惯从教育终极价值上思考昌乐二中的教育,每次开会总激昂地谈及那个很是触及人疼痛的词汇:犯罪。他要求他的老师们要背负着教育良知去思考。他挥舞着那双大手,声音震得整个会议室都嗡嗡的。
  他大声诘问:我们的课堂到底还有多少“效益”?他让老师们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他让老师们量一量、称一称课堂还有多大价值,他让老师们解释这样的课能不能让学生满意……
   他双目如炬,咄咄逼人得似乎要放出电来。
  他声色俱厉,一种愤怒几乎要让他跳离起来。
   他慷慨陈词,一副要决战的架势。
   他说,有人担心把课堂放给学生会乱,搞不好就要砸锅?
   他说,我情愿要“乱”,也不要“死”。“乱”是暂时的,“活”却是必然的。
    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找到并且形成一套适应机制,还没有凸显出“放”的优势,我们还挟裹着太多的不放心和不信任,放得还不够彻底。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我们既要有“情商”、“智商”,还要有“胆商”,“成功是改变了自己主动吸引过来的”,要打破因循守旧和胆小怕事的陋习,我们的文化理念里有一条,“不是你不能高飞,而是不愿;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世界上有很多事,是从“刷第一只盘子”开始的,这迈出去的第一步特别关键,只要迈出去了,就永远不要考虑收脚,一个没有“胆商”的人,无论具有怎样的情商和智商,该行动时却裹足不前,错失机遇也是“犯罪”……
       他还帮助老师们回忆二中的发展历史,他说2003年前,我们学校只有不到200名教师,03年进了70名,04年进了60名,05年进了70名,06年进了80名,0今年又进了20名,短短5年,我们新增300名,现在已拥有126个教学班450名专职教师,学生从2000名到今天的近8000名,老师们,如此多的新人涌进来我们没被异化,却仍然打造出了今天的成绩,我们不是靠守旧,靠的是敢于创新。
     如果说昌乐二中是条船,那我们至少可以说这条船已驶除了浅滩,现已驶进了深海,将来我们要变成航空母舰!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模式,打破教育的单向传承形式,打破教师非人道的课堂霸权。
    他分析说,现今中学的考试往往处于最低层次面上的操作,考试独立于教育教学之外,更为严重的是考试内容取代了教学目标,分数成为最终的教学目的,课程结构和课堂教学成为中学霸权教育的表现。教师和学生无法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反而囿于教科书的范围之内,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是对霸权教育的不折不扣的妥协,假如我们昌乐二中不强制性推进我们的改革,就无法保证我们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行。
      他说霸权主义衍生的课堂,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缺乏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教师对课堂的强权控制,滋生了严重的教师霸权主义,课堂成了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理性霸权横行,学生常常成为教师的“附庸”,严重破坏了课堂生态环境,造成了生态主体性的严重失落。
     课堂霸权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空间被各种各样的杂物所填满,他们的心灵世界就会被挤压得难以动弹,我们爱惜学生,就不要再对高三的孩子大喊大叫这类时尚口号:拼命一年,幸福一生。让他们原本纯洁的思维遭受着各种怪异理念的重重包围。
     强权和压力只会造出盲从、奴性和暴戾,而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产生新鲜思想和能创造的人。我们追求高效课堂,就是从把课堂还给学生开始。
    我们要追求这样的课堂理念:
   第一,课堂教学应给思维的"活"提供条件。只有学生得到解放,教材变得开放,教学过程、教学时空得以开放,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听得乏味,课堂沉闷、死寂的现象;要摆脱传统课堂对学生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的现象,要根治学生在课堂上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的现象。
    第二,应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赋予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正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三,应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课程教学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突破“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能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
    第四,应加强课堂教学的灵动与鲜活。不仅表现在内容、形式、情境上,还表现在实质上的知识吸收、经验形成、智力活动、能力手提高、情感体验、精神升华和生命发展。课程教学应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赵校长总结说,不对学生“犯罪”,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
        第一,课堂模式必须创新,变单纯的传授式为多形式的体验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变教师课堂霸权和权威主义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求知路上的顾问。教室不是惟一的课堂,要拓宽。
     第二,教学方法要创新。我们不能局限于书本,不能光注意历史经验的再现,要把学生的视野从书本引向社会,引向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去接受新的信息,去感受到时代的风雨,去清晰地听时代前进的脚步声。我们要善于给孩子们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提供创造的能源,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第三,知识结构要更新,要帮助教师,让他们的知识结构尽快更新,必须从原有的专业型向综合型转换,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新的教学格局,也才跟得上孩子们思维触角所涉及的领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突破在课堂
后一篇:学校是什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