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古称营丘,早在5000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周时代武王封姜太公于齐,昌乐成为齐国发祥地。境内有大汶口遗址20多处,龙山文化遗址60多处,商周文化遗址47处,古墓100多座,其中汉画像石墓30多座。
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昌乐境内形成了独特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昌乐山川秀丽,18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在昌乐形成了46座远古火山口,给昌乐人民带来了宝贵的财富——蓝宝石,昌乐是中国“蓝宝石之乡”。昌乐是著名的西瓜产区,有250多年的栽培历史,一年四季都有西瓜成熟,西瓜年产量4亿公斤,成为“江北第一瓜市”,昌乐因此又被称之为“西瓜之乡”。
昌乐有“三宝”,除了蓝宝石和西瓜,还有昌乐的教育。
在山东人们一直习惯于这样说:山东教育看潍坊,潍坊教育看昌乐。
看昌乐,看的就是“二中”!
在谈及昌乐二中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这样介绍:“生态的校园,诗意的空间”。
山东省昌乐二中创办于1959年7月,是一所文化底蕴丰厚、教育质量领先的潍坊市重点高中,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学校完全按国家级示范高中标准建设,总投资1.6亿元,占地26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现有122个教学班,7600名学生,619名教职工。
漫步校园,两侧是垂挂着果子的柿树,迎面是一个音乐喷泉,在跳跃飞扬的水丝后面,盘龙般的一座大楼,散开着圆弧形曲线,走过巨大宽阔的楼底廊道,便是那隐在绿里藏在花里的"金钥匙"广场,在象形的匙环和匙齿间,是浓隐遮蔽的石径,是果实低挂的矮树,是浓香郁馥的玉兰,是挺拔修长的水杉,是禅意绵绵的银杏,是哲理远远的松柏.
广场的那端,有一个高大的人双手合什,胡须飘飘,面色慈爱,这个人叫孔子.这是花岗岩的孔子,却目呈慈祥, 双唇翕动,似乎念念有语,他的"语"论的是"爱"是"仁",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愿意跑上前来,在他的膝下,或读或思?那长长的石凳和曲曲的甬道,是通向人生深处的吗?
广场的西侧,是学校硕大的体育场,红的是跑道,绿的是草坪,圆的是足球,闪动着的是青春, 跳跃着的是欢乐....
随意翻看一些媒体,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文字:
近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科研领先,全面发展,全员育人”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为办学宗旨,大力实施文化治校方略,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2006年高考本科录取1595人,其中文理重点本科549人,高考升学率名列全省前茅。
学校独创“八环节教学法”,人手一把“金钥匙”,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扎实搞好基础教学的同时,学校大胆开设“海量阅读”课,每个学生每学年的阅读量达40部书以上;开设外语口语课,聘请多名美籍教师授课;还开设演讲与口才课、书法课、形体礼仪课、社会实践活动课等等,并配备专职音乐教师教学生每人至少学会一种乐器,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真正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办学的做法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学校现有专职任课教师449名,其中高、中级教师276名,省市教学能手67名,85人兼任各种社会学术团体职务,98人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教师、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被社会誉为“奉献的团队,敬业的楷模”。
学校是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实验基地、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实验单位、全国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会报学法研究实验基地、山东省新课改专题研究实验学校。2007年被评为全国科研教改先进单位,并在全国表彰大会上做典型经验介绍。
学校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注入先进管理理念,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十大教育理念和文化治校方略,教学在昌乐二中每一位教师的心目中都是一项伟大、崇高的事业,“把工作和事业内化为生命和生活的必需”,“把敬业修炼成一种习惯”。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学校的产品是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领导、老师为学生和家长服务。他们视学生为子女,视学生为弟妹,视学生为朋友,把“平等”、“伙伴”、“宽容”和“关爱”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学校管理档次得到全面提升,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昌乐二中优异的成绩和创新办学的模式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荣获“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奖”,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校长赵丰平被评为全国十大人气校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光明日报》、中央教科所《新教育》杂志、《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开辟专栏报道昌乐二中的经验做法,先后有北京、河北、江西、安徽、江苏、吉林、内蒙古等13个省市200多所学校前来参观学习,名校效应轰动全国。
昌乐二中的成功办学近些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
每到开学季节,《中国教师报》形容“昌乐二中现象”时说:人头攒动,热闹异常。送孩子入学的各地家长的汽车密密麻麻地堆在学校门口,并向学校两侧绵延出去几百米,塞满了整整一条宽阔的马路。无计可施的家长们只得携起大包小包,穿过摩踵擦肩的人群,在路边小贩的高声叫卖声中,艰难地向学校门口挪动。
而在校内,要求插班借读的学生家长则把校长室围得水泄不通。满头大汗的赵丰平校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不厌其烦地向家长说着同一句话:“实在抱歉,班内学位已经满了,实在是安排不下了……”
这种极为少见的要求入学借读的场面,就发生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
《中国教育报》在分析“昌乐二中现象”时总结了六条原因:一是昌乐二中众所周知的优异教学成绩;二是昌乐二中领导老师特别敬业;三是真正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四是特别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从习惯抓起,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从活动抓起,强壮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从竞争抓起,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心态、永不服输的精神和持久的坚强意志;五是每位学生都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八环节学习法;六是学校有一套严格有效的管理方法。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和不当交往在昌乐二中是看不到的,在这里看到的是学生快乐地学习、高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