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假如和动辄上千人规模的中国各地的会议比起来,本次会议实在有些寒碜,本来商定好了30人,却有很多的机构闻风而至,一下涌进60人。60人的会议在中国会招人耻笑,更何况具有联合国科教文这样名头的主办方,竟然确定了一个更令人“寒碜”的主题:如何学得更好——从入学到成功!
可惜的是中国大陆没有派员,更未有什么教育单位的个人闻讯参加,但香港大学的著名学者程介明是不会不去的。程介明何许人也?相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会寡陋到连这样一个人都不知道吧。程先生不仅是香港大学的资深教授,也是全球知名的教育家,他被称为“超越国界”的教育观察员,香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又同时被香港报章戏赞为“超越教育界的香港文化名流”、“离经叛道”的教育者。
印象中联合国较科文组织会议从来都是只关心“大系统”,或者是诸如入学率、辍学率、师生比、人均教育成本等一项项枯燥而具体的数字指标,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全球性的政府和各地教育系统,说起来好笑,一个宏观教育机构,突然脸一下大变,关心的是微观到需要拿着“放大镜”去审视的“学习”上来,把学生学习放到了会议唯一的讨论重心,从学习理论的新发现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来探讨教育如何真正为“学习服务”。
“学习服务”这四个字的引号是我特意加上去的,当然我不是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日程表上,是加在我这篇文章里。华裔教育家唯一的一个参会人程教授,回来后写了篇文章,叫《终于:教育=学习》,据说这篇文章影响很大,他不仅让我们照见了一颗世俗的浮躁,也让我们豁然开朗于最新最前沿的教育研究方向,原来竟然就是我们平时老生常谈的东西,那就是“学习”!
可你也别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误打误撞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彩票”,教育没有“彩票”,他们谈的学习可不是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学习”很多时候是拿不上台面的。正如程教授响彻世界的三句教育“箴言”所说:最好的规章制度是写不出来的,像武侠所说,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最好的成绩是成绩表上没有的;最好的管理是什么也不干。程教授的这三句“真经”,其实是一种教育“化境”,一个陷入“泥淖”而无法站在山巅上端详的的校长,无法理解和驾驭这样的教育。
程教授在香港曾有过这样的沉思,香港的教育是一流的,但香港的失业率却居高不下,为什么教育的“指标”都达标甚至超标了,而社会却不“买帐”?原来是社会对人的要求变了!后工业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今的社会对一线工作的要求是什么呢?程教授开始了他执著的研究,他去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银行,了解他们的择人标准,最后他发现,人家根本不看你学什么,他们认为“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看这个人在过去的生活里有没有为自己设立过一点“目标”,有没有因此去奋斗、去竞争。比如投资银行,他们需要的就是那种有强烈的成功欲望,有自学、能自律的人,有责任感、善于自我管理的人!
一个人一生从事一个专业的情况越来越少见,个人职业会不断随着人生际遇的改变而改变。
在传统认识里,专业化的学科知识最重要,但实际上人的“素质”才是最重要的!程教授说:这些素质是终身的!
那么程教授说的是什么素质?他答:“对生活的乐观、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爱护、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在困难面前的坚持、对美术和音乐的欣赏、对别人的关怀、对细节的要求、对风险的承担、乐于与人相处、爱护和平、向往民主、有正义感、乐与跨越文化、相信理性、容忍多元……”
程教授这样论点的唯一依据在于:社会需要具有终身素质的人!
那么,我们的中学应该怎样为学生准备好未来?
所以,“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埋头书本和习题里,而应该是被生活和很多的经历所“包围”!
基于以上的观点,程教授大声对我们说了这样一段话:工业社会是一个金字塔,人才是分等级的。那么工业社会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学生准备好学历,因此学校就有了筛选和考试,有了科目、大纲、教材,不然怎么给学生学历?学校的重要任务还是要让学生考试考好,能进大学,能进好的大学!
最后程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不是学校要这样,而是社会要这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