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愈顽症:是照单抓药还是另起炉灶

(2007-10-11 15:50:49)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高效课堂
    对于“县中”的沸扬和争论,因为始终没有真正的“法官”出现,所以我们尚缺乏一条没有杂音,符合民愿的“判决”,更何况,因一些不便公开的原因,此次“公审”,作为被告的“县中”并没有亲自或者派员出庭,所以这样的“缺席”审判,客观地说有失公允。这很像是一幕滑稽戏,我们气势汹汹地审了半天,却始终没发现具体的那个鬼鬼祟祟的家伙是谁,它像一只过街老鼠,躲藏在阴暗处,所以纵然我们气不打一处,却无法看清楚它的嘴脸,更别说它的表情了。我们唯一能做的,不是踢倒它再踏上一只脚,而是把烈火和仇恨暂时藏起来,等待机会,等那个家伙何时钻进这样的判决里,便何时给它“量刑”了。
但不可否认,通过这一“痛”一“论”,虽然花费了时间,耗费了真气,但我们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应试不能完全不要,但如果把整个教育缩小到应试这么个小圈子里,就会出现教育之内皆应试,应试之外无教育,教育等于应试,应试等于教育这样的恶果。”这是柳斌同志的原话!
    手心手背都是肉。单纯指责县中的校长不懂教育,那实在是丧尽天良的,也缺乏基本的人道。“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一位县中校长向我抱怨,我们的苦恼和压力又有谁知道?我们又何尝不想让学生得到身心全面发展?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在现有条件下又如何去实现?
 “县中”必须改革,委员改革才有出路。
   但前提似乎是中国的教育首先要改革,光赶着县中的“鞭子”在屁股后面吆喝,纵然是喊破嗓子,县中不照样是一批蜗居于县域的农村学校吗?你难道要把县中从中国的版图上挖下来,像丢一掊垃圾一般地抛出去?县中能成为领导中国教育的力量吗?
  县中就像我们不经意生下来的“残疾”孩子。
 既然是我们的孩子,不管他患的是“肺炎”还是“先天智障”,是“小儿麻痹”还是“四肢不全”,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抛弃了他。那些指着“县中”的鼻子痛骂并且只知厌恶的做法,是缺少母爱,不负责任,也是有失风度的行为。
我们应当给他医治,帮助他们改正一些早年养成的“不良”习惯,让他们耸起耳朵来听雨,蹲下身子来端详一片树叶里枯萎的金色,我们应该教会他们仰起脖子来看云,云卷云舒都是教育呀,教会他们极目远眺,那遥远的地平线和朝霞接壤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灵魂的栖息地。
我们还应该学他们点什么呢?至少他们“残疾”的体内,流淌着的是滚烫的不屈!
  好了,现在让我们看看一个专家的“良方”吧——
 
 持续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

  北京大学附中是一所北京知名中学,一般人认为像这样的学校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但是校长康健却始终被一种双重的导向困惑着。他说,当前的基础教育价值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素质教育,一方面是高考,谁服从于谁?他的应对办法就是“两手都要硬”。但对一般学校而言,尤其是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而言,素质教育相对是软性的,不会对学校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有限的时间里只好先将其放一边;但高考不抓是绝对不行的,这是关系孩子一辈子的事情啊!谁敢松这个绑呢?

  对于康健的困惑,柳斌表示,现在基层校长和教师顶着压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处的环境还很艰难,但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并不够。他担忧地说:“应试教育目前出现了反弹,素质教育的声音小了,讲的人少了,抓典型不够,交流经验也不够。”对此,他认为持续推动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他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继续推进改革的深化,要为一线坚持搞素质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呐喊助威。在他看来,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科学而又长远的教育大计,需要由政府甚至最高领导来推动。

  “为什么应试倾向目前还很严重?事实上理论上也有呼应,现在就有为科举制度翻案的言论。”柳斌认为,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应该站得更高一点,必须对教育的本质、目标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改革评价制度是治本之策

  提出县中现象的破解之道,就不能回避高考这个瓶颈问题,在不少人眼中,现行的高考是导致所有现象发生的万恶之源。但在国家督学总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看来,高考从选拔功能来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平,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反思高考,不但要体现它的选拔功能,还要让高考实现监测功能和导向功能。他认为,高考的导向应该更全面,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应该实现从多角度评价学生,比如从社会实践、思想品德等多个方面,要有利于和素质教育实现对接。但他同时表示,实现高考功能的多元化相当复杂,操作难度很大,因此应当积极稳步地推进。他认为,只有逐步实现高考的多元化评价功能,才能从根本上影响县中的育人模式,缓解县中当下的困境。

  在柳斌看来,现在的人事、干部制度还是单纯以学历文凭作为人才评价标准和单位用人依据,这种制度导致了家长、学生乃至政府部门的急功近利,他认为应该从根本上改革人才评价标准。他说,在2003年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不以文凭为核心的人才观,提出评价人才的标准有四个: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提出了四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要不拘一格出人才。他表示,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深化改革是大有希望的。

  对于县中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柳斌提出了一个口号: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他认为,要为县中确立一个新的评估标准,这个标准应当是科学、立体和多元的。升学率是一方面,还应考虑未能升学的学生就业怎么样?作为一个公民是否合格?这些都应作为评价内容。陶西平认为,对县中一定要因势利导。要把县中的优质资源办成先进教育思想的改革典范,把他们一时走偏了的方向扭过来,从而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头羊。

  教育均衡发展已刻不容缓

  “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县以下教育的投入,现在的状况是数量不够,投入不多。”陶西平这样认为。他表示,还应当改变县级教育的经费、资源投入过于集中到县中等一些重点学校上的投入体制。正如许多校长所言,这种县里对县中疼爱有加的教育发展策略,人为地扩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也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县中的应试功能。许多专家呼吁,各级政府应当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上,扶持薄弱学校,从资金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和校领导班子建设上,采取必要措施,缩小校际差距。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看来,要改变县中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最重要。因为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而言实在太重要了。但是农村经济条件的不足让教师培训很难真正搞起来。他认为,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资助力度,通过培训更新他们的教育思想,教给他们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育教学效益,从而走上轻负担、高质量的路子,帮学生从死读、苦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此外,一些专家还建议,在当前形势下,要采取一些应急举措,遏制县中现象的继续强化和蔓延。陶西平认为,应该果断地、严格地限制一些学校的那些非正常的、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康健表示,国家应当对学校行为进行立法限制,用法律的方式来规定学生每天接受教育的时间应该限制在多长时间内,总课时应该有多少,最多不能超过多少,等等。
http://www.bzrzy.cn/bbs/images/NULL.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