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年进入2005年,8月10日,一份叫《江南时报》的南京媒体这样报道:随着江苏高考录取进入尾声,前段时间人们关注的教育现象(注:指南京高考之痛的大讨论)也有了逐渐明晰的答案。去年进入高考升学低谷的南京教育今年是否柳暗花明、南京十三中的“县中模式”是否能上演高考神奇、南京中考格局改变与高考录取究竟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相关权威人士,试图破解事关南京高中教育今后发展的悬疑。
记者以“悬疑”这样的字眼,发出提问:南京高考今年还会“痛”吗?
一篇《高考之痛》,折射了诸多南京市民对本地高考升学率的质疑和牵挂,也引发了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大博弈、大讨论。那么,博弈和讨论对南京市的教育模式有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南京今年高考升学率有无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这场史无前例的讨论有无实质性的联系?
据南京市教育部门给出的权威数据:南京今年高考指标全面“进位”———本一、本二达线人数比去年净增600人;本科上线率比去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考生总均分比上年提高8分。据初步分析,仅普通类本科上线人数就超过5300人。有关人士指出,加上艺术、体育类和保送生等,南京考生本科上线人数在全省争得了较大的一份“奶酪”。
这是一份“天大的喜讯!”
这则喜讯终于可以让所有的南京人松口气了!
“天啊,我们赢了!”类似的场景让我想起中国申奥成功的那一刻,许多绷紧的神经终于可以松弛下来了,许多严肃的面庞终于可以掬成花瓣了,许多只疲惫的双脚终于可以跃地跳起来了!
南京的教育扬眉吐气。
可我倒要问,为什么非经历这一场“折腾”,才能夺回来原本属于自己的这块大“奶酪”?
难道南京的教育界只知道仰着脖子埋怨那些南通和苏州的“县中”,而不去低下头来总结自己为什么屡战屡败?一次“赢了”,就能“复仇”很多年的失败,化解早固定了姿势的那份有内到外的尴尬?
南京为什么不撕破“血痂”,去化验自己的教育“肌肤”里有没有病变,哪怕会很疼,可总比被百姓诟病和奚落显得豪气一些吧?
有人去敢于“撕破”,一位从事多年南京高中教研的人士指出,社会环境等因素客观造成了南京的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及学习的动力上不如苏北一些地区的师生,特别是目前的高考大多数题型还属基本题,需要应考学生花相当的时间加强训练。尽管客观情况有差异,但南京的老师还应该在主观上多加努力。特别是应该在高考研究上加强课题攻关,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加强学生课堂效率,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本源出发,这样则会将南京学生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前文提到的潘文新校长总结说,南京高考之败,其实不非是"素质教育"的"罪过",相反南京教育缺少地恰恰是一如既往地搞素质教育的勇气和胆识,切近地讲南京的高考失败也并不是素质教育搞得太多了,而是素质教育搞得“太假”了,南京学校管理之松散,师德滑坡之严重都是不言而喻的,素质教育成了有些学校“不作为”的挡箭牌,同时也成了很多老师上课“偷工减料”,放学搞家教的“灰色空间”和“经济”增长点,这样大面积的、高投入地搞家教,还能有多少精力去研究“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只不过是一些教师自我放松、养精蓄锐“搞私活”“挖墙脚”的“跳板”而已。
"大讨论"的确给南京教育界带来了大震动,比如他们开始学着引进了外地的一些先进教育经验。有关人士在展望南京教育时,很是乐观地相信,随着高考制度朝着多元化评价改革不断迈进,南京教育在科学教育观的指导下,南京高考各项指标也会更上一层楼。
那我们就寄希望于高考的“多元化评价”吧!
也惟有如此,不面朝大海,岂能春暖花开?!
等待着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