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董仁威最新力作:韩松评传(下)

(2011-10-14 10:20:01)
标签:

转载

分类: 董仁威科幻论道

[转载]董仁威最新力作:韩松评传(下)
(照片来源于42工作组的豆瓣活动报道)

 

奇人奇书

—著名科幻大家韩松评传(下)

           董仁威

 

 

奇人的科幻观

 

    有人说:大凡出类拔萃的文章家,必要有四才:小说、新闻、治史、国学。

    韩松就具备这几才,他除了擅长科幻小说写作外,还是新华社的高层,对于人类史、自然史,研究很深,尽得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精髓,驾驶汉文的能力与英文的能力均非凡了得。因此,他的成就并非科幻小说一种。

    韩松特别钟爱科幻理论和想象力研究。他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这篇政论文,曾震动过中国,并使“妖魔化”成为20世纪末的流行词。2000年出版的《创造力宣言》事无巨细的将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所经历的一切纳入其中对中国缺乏、扼杀想象力的历史和现实大加批驳,并将激发创生中国人想象力的使命寄托在科幻身上,他说:中国人缺乏想象力,主要是缺乏建构在科学理性上的想象力……”

    在韩松科幻创作的早期,他是将科幻当成观察现实的影子,甚至改造现实的工具他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社会现实才是他最为关注的对象,而科幻是投射社会心态的镜子,是科技社会发展的预演科幻视角关注宏观层次上的国际关系、社会发展、人类命运等重大问题,并认为借助科幻能够更加明确地认识这些问题。

    随着中国科幻现状的发展,韩松对于科幻的评价中的乐观词句和工具性价值逐渐消失,并对科幻被错误地寄予一些不当的现实期望大加批判。如今,韩松认为科幻是一种现代隐喻。

    奇的是,韩松认为中国的现实本来就是科幻一般地存在,认识了科幻,也就认识了中国的现在,以及过去和未来。对于当代中国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都乐于将其看作一部科幻作品去接受,无论是四川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还是《科幻世界》的那场风波,都是科幻事件。

    还有更奇的呢,他认为科幻是恐惧的产物,恐惧是科幻小说最根本的价值观恐惧是中国人面向不确定的未来的最明显心态。韩松在《科幻文学发展的新路径》中说:科幻元素缓解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焦虑,是科幻将会继续与我们同行的起点《影响中国百年的四个关键词》中,竟将科幻、变化、进化、恐惧做为百年来的中国的四个关键词。

    韩松不仅提出理论,也是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对大海的恐惧、对环境污染的恐惧,催生了他的长篇科幻小说:《红色海洋》。愤怒出诗人,恐惧出科幻作家,两种理论何其相似乃尔!

    可以说,韩松的科幻观不像其他科幻作家那样只是在创作之余发表几句随想,而是有目的、有主题,自成体系

    中国传统科幻界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繁荣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沉寂了。新生代科幻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至20世纪末初步形成气候,但还很弱小。

    这个科幻作家群在探索中国科幻道路时,逐步从科普科幻双人舞圈子里跳出来,企图成为既不依赖文学界,又不依靠科普界的独立体系。在建构这种体系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重重障碍。一方面,主流文学圈并不欢迎这支队伍,只把其当成“小儿科”接纳;科普界虽然欢迎他们,他们又不愿屈就。韩松是受威尓斯的软科幻影响走过来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偏重于文学。

    他对文学界的轻蔑十分愤怒,常常在文章中发出怒吼。韩松在《创造力宣言》,历数主流文学界对通俗文学的无视和对科幻文学的无知,批评道中国的作家群是中国最后的科盲群。他在《科幻怎么可以是文学》中,对于主流文学进行了尖刻的批评:但你现在还听说过纯文学迷吗?你能看到纯文学领域还有宗教感吗?没有。但在科幻这里,它却生机勃勃地存在着。”“中国的文学在绝大多数场合,已成了一种很腐臭和无味的东西,缺乏创造力度和终极关怀,缺乏对人对物的深刻洞察,缺乏独立判断和新鲜思想,缺乏最基本的想力,是一种庸人们混迹于世的雕虫小技。

    韩松认为科幻文学从骨子里不是文学,它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和美学价值,主张科幻文学从主流文学中分离出来。

    韩松虽然是一个擅长于写“软科幻”的作家,但并不排斥科学在科幻中的作用。他特别强调科幻对于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并反复通过微软公司等事例证明。当然,韩松也批判了科学话语霸权对于科幻的压制,他说科学由幻想来推动,但是科学反过来总要窒息幻想。

    韩松虽然力主“软科幻”,实质上他并不反对“硬科幻”。他认为中国好的硬科幻还是太少了。他对于那些体现着深刻思想价值的硬科幻,如刘慈欣的作品,是非常推崇的。

    看,科幻圈在挣脱了“科普科幻”双人圈以后,又回到了起点,回到了“软科幻”“硬科幻”这种传统的观念中,并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孕育出了当今中国的两个科幻大家,“软科幻”大家韩松和“硬科幻”大家刘慈欣。同时,“软科幻”大家韩松向“硬科幻”逐步靠拢,创造出“软硬兼施”的科幻巨著来。他的《红色海洋》中,虽然没有多少创新的科学构想,但其中蕴藏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对人类、地球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是我国《科普法》中希望普及的“四科”中的“三科”,而且是一般科普作品中忽视了的除科技知识以外的“三科”。

    笔者认为,“软科幻”大家韩松最好的作品《红色海洋》和“硬科幻”大家刘慈欣最好的作品《3T》,都是“软硬兼施”的,只有“软硬兼施”,才能写得出传世之作,孕育出科幻大师。中国老一辈的科幻作家郑文光,以“软硬兼施”见长,在中国百年科幻史中,只有他,才配得上科幻大师的称号。新生代的科幻作家,现在看来,也只有“软硬兼施”的韩松和刘慈欣,最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幻大师的可能。

    笔者满怀信心地期待,韩松能写出更多“软硬兼施”科幻精品来,成长为世界级的科幻大师,给我们中囯人“拿脸”,让那些认为只有外国人才写得出好的科幻作品的“洋奴”闭嘴。

    我们期待着。(全文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