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先锋·设计 |
看到一条报道,说得是外国媒体评论中国复制抄袭之风严重:最新事例是据称大牌建筑师哈迪德设计的北京银峰SOHO,被重庆建筑师复制。于是乎延展开来,从盗版光盘到仿造大牌,中国的山寨文化被认为“蓬勃发展”,涉及知识产权的各个门类,从文学艺术到发明创造及至设计创意,都被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府不愿严格执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加剧着负面影响。
这确实是个尴尬的现实,很多人都放弃了思考,而习惯于参考。以我所熟知的设计领域来说,抄袭现象很严重,经常看不到什么原创性的想法。原创性是诗外功夫,不是背书做题搞案例就能创出来的,它需要生活体验,需要和实验电影、当代艺术、文学小说这些其他的艺术门类产生共鸣,需要对社会人群的分析思索。这些确实很费功夫,所以理应获得更高的回报。但实际情况是:在商业社会中抄袭,倒是多快好省的招数。在新闻里,这一点也被一再渲染。这状况的根源往深里挖有两点:第一,就是抄袭成本低廉收益率高,没有价值观的裁定影响,必然劣币驱逐良币。第二,则是没有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优秀老师,教会年轻一代理解如何使用周围的环境要素;了解设计不是简单的画图纸,懂得如何利用科技要素;有展示空间,有纠错改错的指点;最重要,是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毕竟诱惑是巨大的——在商业社会中抄袭,和《拆弹部队》里面在战争空间拆弹一样。是个成瘾的毒品。但惰性换取高回报只是一个诱因,另一个原因是普遍的缺乏思想,不懂得如何思考。
而新闻里还提到一个观点,同样很有意思:专家的例子仍然集中在建筑的大规模抄袭上,而且认为根源不仅仅是无耻的商业借鉴。因为在历史上,中国也有类似的群体性抄袭案例,这表明抄袭不仅仅是一种愚蠢行为,还是国家统治者、掌权者表现其在这个社会乃至世界重要地位的方式。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国,每征服一个国家都要在咸阳附近复制该国宫殿。这种复制文化代表了一种炫耀和向心思想。
提出这观点的是位考古学家。不论正确与否,至少客观案例上,我想还确实能解释中国遍地某某巢、某某立方、某某形状短裤长裤牛仔裤的现象。对于公共视觉项目的立意,大众审美与权力就出现了偏差。这种“主动复制”比“被动抄袭”更难改变,因为已经不是逻辑性的经济效应、成本收益、审美原则能考量的了。比如室内空间设计也有不少复制,最简单的有毛坯房供自己发挥,就有精装房定个框架;有定制家具,也有生产线下来的批量化家具;有完全个性的空间设计,也有根据一个楼盘户型做的通用化装修风格。两种里后者的这些复制,是基于成本和客户接受能力的考量。博洛尼有“大师设计为人民”的活动,就是固定一些元素,比如家具、户型、生活方式属性,然后把欧洲设计大师的手法,用类似成衣定制的模式提供给顾客。大师们的设计费本身很高,有些顾客觉得贵。这样做呢,就有了一个嫁接的渠道,牺牲一些定制化,用更好的成本得到顶级设计师的成果。
像这些选择,都是逻辑可以推演的,考虑成本选择什么,专注风格如何决定,一清二楚。但如果是上面所说的那种“主动复制”,则就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而非设计、审美问题。咱们老百姓冷嘲热讽也好,观望看热闹也罢,或者痛心疾首提意见,如果其实都没切中问题本质,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也就一目了然。几十年前,梁思成在天安门城墙保护与否的问题上据理力争,但最终还是没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现在看来,梁老爷子是标准的学者,学者只是单纯的线性思维,就文物论文物,要不要一个建筑,遵从的是学术规范和学者个人的学术良心。如果这种思维方式和当权者的的非线性思维错位了,那结果不言而喻。
我们做室内空间设计的,面对都是个人客户,价值观、生活方式迥异,个性化还是首选,离这么严肃的社会问题还没那么近。但社会现象的力量就是能改变人群的思维模式,如果这种模式一旦确定,设计本身的存在意义,才就成了我们该紧张的问题。
后一篇:收纳女王·空间智慧·生活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