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先锋·设计 |
这两天,苹果亚洲最大的零售店在王府井开张了。据说现场保安人员凌晨3点半就开始集合并准备当天的保安工作,“但有的顾客比我们来得早多了。”按照以往的架势,人行道上,停车旁和人行天桥上都得挤满了“果粉”,而且一定要警察和保安摁倒几个在地上,秩序才能有序起来——这不就是三里屯店开张或者卖新货时的典型场景么。这次据说到了早上又有1000人排队,盛况空前。
有些人说太多人是苹果的“脑残粉”,其实你是没见过外国人怎么追苹果。西方铁杆粉丝更能折腾,下面照片里这位大哥,据说是苹果零售店排队头把金交椅,网上都能搜到其大名,苹果新品发布时永远第一个排队的男人。日夜排队是其强项,装备齐全体力充足。至于其他把拼过Logo印到身上车上头发上的,更是不计其数。排队的不止咱们,疯狂的也不止咱们。
蜂拥排队抢货这件事的缘由本身,在心理学上是有依据的。分析机构的结论是,当购物成为一种集体活动,而且专注于品牌而非卖场时,在排队、聊天、刮风下雨中,历经千辛万苦获得的产品能够让用户更加地满足,更具自信。而且关键,在排队过程中能够很轻松的建立社交关系,而且通过这种社交能够更进一步的增加对品牌的黏度(如果你拿在香榭丽舍LV总店排队的中国人做反例,证明“没有建立社交关系”,那咱们只好先排除这些涉及东亚儒家文化圈的特例)。当然,人们不会随便为一个东西疯狂,就像谁都想做奢侈品,赚那份超高的溢价利润。但不是你价定得高,就能卖得出。
品牌,企业,都希望看到消费者是这样一个状态:不因价格、外型、和同类对比效果等客观因素评价自己的产品,而就是发自内心地、毫无保留地迷恋。认为拥有这件产品不是生活需要,而是情感需要;不拥有不舒服,拥有了还会一直追。这种非理性的情况不好到达,要说什么类似,那就是宗教——有人说做企业就要像做宗教,也是这个道理。一个宗教不用关心教徒嫌分配不合理啊,工作多收获少啊,每天做事没动力啊之类的事情,大家都虔诚地齐心合力,最后反而都获得很大成功幸福感。品牌也是如此,若人家像信徒一样迷恋你,那怎么粉也就可以理解了。
真正虔诚如宗教就会如此,但伪宗教也会被揭穿。大家可以接受赚钱,但你如只想着赚钱,所有信仰都用嘴吹出来,既没在产品上有任何体现,也没在企业文化上有任何烙印,最后结果只能是人走庙空。而苹果确实做到了这点,这一切又以乔布斯个人为终极形式表现出来。我以前这样说过他: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意、设计领袖,绝对的偏执狂。他有生之年,都像个唐吉歌德一样疯狂,离经叛道,颠覆一切能颠覆的;又像个艺术家一样,始终高领黑衣牛仔裤范儿,说木讷和天才都可以,创造着一切改变世界的火花。他可以做个顶级设计师,但没负责所有动脑子工作。因为他是个极强的设计管理者,有着识别预见到无数消费者想从消费电子产品中得到什么新东西的天赋,然后够创造条件为苹果的每一个进步赢得狂热的追捧。他可以组织起独立而庞大的设计师团队,逼迫他们想出无数创意,然后自己负责砍掉99%不够酷的东西。
你不是偏执狂,怎么能让人跟着你疯狂。
当然,这种偏执狂是要代价的。毕竟只从结果上看,乔布斯都把自己累得英年早逝了。如果品牌自己不能维持一个信仰和哲学,只把买卖的过程当做一门生意,那不管你再怎么做饥饿营销,最后饿的也只会是自己,消费者最终也就把买你的货当做一次生意,而没有情感冲动。大牌奢侈品能历经百年更加奢侈,核心价值观就是坚持自己的品牌哲学,不因时代而改变。改变的可以是设计师、样式、材质,但没了哲学,人家为什么要信仰你?苹果也一样,零售店的服务体验气质能看出下了功夫,但产品依旧要保持超越时代极限的审美追求,不然消费者就不会超越常规地崇拜你。创造一个顶级品牌劳人劳心,但那只是让它存在且闪耀的小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