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设计商业艺术 |
分类: 先锋·设计 |
最近的香港设计营商周上,Tony Chambers这样评价设计:“我把创意比作果酱,商业就是面包,两者的密切合作互相融合,才能构造出生活的美味。”评论对此未免有些哗然:面包涂上果酱的最终目的,并非使其成为灵魂,只是让面包的滋味变得更诱人而已。说这话的英国绅士身为《WALLPAPER》主编,这杂志也算英国有相当根基的资深设计媒体,创始人视金钱如粪土,颇有艺术家胸襟,旨在以设计改变世界;现任掌门说出这样拥抱资本的宣言,让评论无奈感慨:拜金时代,大家向钱看吧。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与较真,将设计与商业放在你死我活的对峙层面。真正能改变世界的设计,同样可以因商业而伟大。
吃饭并不是艺术,但可以艺术地吃饭;跑步不是艺术,也可以艺术地跑步。把设计艺术化是没有问题的。但对有些设计师来说,让我放弃艺术追求,只为满足客户来做设计,那比杀了我还痛苦。在这些朋友眼中,设计和艺术有了高低贵贱之分。毕竟人们潜意识中,艺术是一种非经济利益的生活方式,艺术的魅力可以让人舍身,高更可以为了艺术放弃证券经纪人。有人会为设计抛弃妻女一往无前的窝在工作间里画图勾线视之为毕生追求么?没有(当然,现在艺术也早失去了纯洁)。
B%B的风情
但其实,二者虽有联系,仍不是可以在一个维度考量的。艺术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思考与审美,外部环境对你只是映衬与影响,自我始终是主体。能够成功表达自己,就是自我审美的实现;如果自己的思考与社会同步,那么就能够成功表达时代(不过纯粹的艺术家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现世容不下这些接触上帝思维的疯子)。总的来说,艺术是表达自我与宇宙的关系。设计呢,是表达人类与社会的关系。各种设计,平面、室内、工业、布景,包括某些意义上的建筑,在它们之中贯穿的要领不是设计本身的一些元素,色彩造型风格之类,而是设计的外部,即客户。各行各业各种客户,都在给予设计师一个委托:希望你的作品,让我的生活更美;而不是看着你的作品,我想到了你的美。这些需求勾勒出了设计界域。艺术是冥想,设计是读心。艺术的价值在于让别人感悟最真的你,设计的价值则是让别人欣赏他们自己。一个是让全世界知道我的审美,一个是让所有人发现自我的美,这又有什么高低之分呢。把艺术作为挡箭牌的设计师朋友,以些大概还是以此为客户不满意的借口吧。但你的任务,可就是启迪他们的审美啊。
不过现在的大牌设计师,看起来和艺术家也没有区别了,表达的灵感都是绝对个性自我与自恋,这岂不无法发掘大众审美了?这点在时装界尤其突出。Galliano这种离经叛道的玩家一出,至少表面上看不到他丝毫体贴客户的意思。这些设计师,他们在进行类艺术家的行为,利用的是现代传媒的明星效应,制造热点与焦点。如果他们确实有才,那么成为风向标后,用户自身需求在他们的设计面前会被大幅削弱,采用他们的风格,就是客户对自己审美的巨大满足,喜欢他们的思想,愿意被他们牵引(传媒明星化的方式在今天已经被过度辐射)。
每个领域优秀的设计,不止是和自然沟通,更是和人作为主体的社会来沟通
大师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正如做包的都想变成LV拥有超高利润率。一个设计师在与客户的沟通中出现分歧,坚持自己更能为客户营造美好生活的理解,那么如果他确实有眼光,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风格,能力被认可,获得非专业人员——客户的信赖,渐渐更愿意跟着他走,而市场也会表现出足够的宽容。但咱们看,关键仍是——他玩票的本钱,在于客户对他长期积累的信任与追捧,以其个人审美取代自身审美,达到情感满足。并非艺术家般,我管你的审美是什么,我连我自己的审美都不管,只要这个东西能刺痛我的心,就是我要表达的。你别跟我学,也别追捧我,你追过来我就再换一种。不仅同行,你是掏钱的老爷也一样。
所以商业这个镣铐,其实是设计可以跳出艺术,而成为描述人与社会、自然关系一种语言的关键,戴着镣铐跳舞,更加富有底蕴。初期的工业设计者,命名自己为“商业的艺术”,借着艺术的名头,让别人也来个肃然起敬。现在纯粹艺术越来越少,一个个比商人还商人。本质在于诱发客户美感、表达客户情感的设计,反而更君子坦荡荡:我是一个引路人,用我的专业知识、手法,引导出你自己的内心需求与潜伏于灵魂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