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最常听到的一个问题是:你对市场怎么看?对此,有的时候我几乎想反问一句:你对人生怎么看?
这是因为“市场”实在是一个太抽象的概念。你是问股指还是估值?是问传统行业还是新媒体?是问IPO还是私募?是问海外还是国内?是问未来三个月还是三年?
我在这里只谈谈我对今年后三个季度中国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几个判断。
n
生活还将继续,投资人看项目的热情不会衰退,市场更不会冻结。很多基金管理公司去年利用好得让人崩溃的机会窗口,纷纷完成了新一期基金的募集,而且募集规模巨大,现在正坐在钱山上着急花不出去。股市大跌虽然让已投项目的退出变得困难,但对投资来说却是趁火打劫的好时机。另外,据说有关部门正在考虑为被“10号文”卡死的小红筹重新打开半扇门,如果成真也是一条重大利好。
n
不过,投资人和融资方在估值方面分歧正在加大,市场有可能上演“窗口购物”—以看为主,看的多成的少。一方面股市的起伏跌宕凸显了投资人在估值方面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在出价的时候会趋于谨慎;另一方面很多中国的企业家们还沉浸在去年资本市场末路狂欢的氛围中。于是投资人会说:“你看,市场都这样了,我现在顶多给你8倍。”企业家会说:“你有没有诚意啊,6个月前类似的项目还15倍呢,而且用的还是未来12个月的市盈率。”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要么大家相互靠近,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这也是投资银行的作用之一);要么一拍两散都别耽误时间。总而言之,过去两年来盛行的融资企业用未来一年的盈利预期要价、却只对当年盈利作出保证的“时间差便宜”怕是越来越难占到;“美妙永远发生在你投进来之后”的那种“冰球杆”式的增长曲线也不会再有太多的市场。
n
创业板为企业拒绝投资人提供了理由。虽然还只是天边遥远的彩虹,但它的出现会让一批本来必须通过私募融资解决自身问题(无论是扩张发展问题还是法律结构问题)的企业在融资谈判进行得不那么顺利的时候干脆放弃不再愿意啰嗦。在这种心态下,好项目的供给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n
基金之间越来越没有边界。做成熟企业并购投资的在中国做不了并购投资(国企人家不让你并购,民企让你并购你也不敢),而做早期风险投资的又普遍不太愿意承担风险,于是这些本来类型完全不同的基金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本来完全不搭界的两家基金可能会前后脚出现在同一家企业的会议室里。
n
大市不好的时候,投资人会稳字当头。他们宁愿降低潜在的回报也要控制眼前的风险。因此,不同类型的投资人会向同一个方向聚拢,那就是已经产生了相当规模的收入和利润、业务模式已经被证明、在行业中拥有领先地位、同时又具有一定增长空间的企业。越是初创早期真正需要钱的企业融资越难。
n
行业吸引力呈现冰火两重天。一些行业(如户外媒体)前一阶段投资过度,亟需整合,甚至可能出现几年前SP那样的整合浪潮。另一些行业(如清洁能源、医疗、消费品)则将继续招蜂引蝶,行情看好。
n
人民币基金成为基金管理公司最in的名片。外资基金管理机构经过批准发起设立的人民币基金将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也将成为它们对外炫耀的资本。告别过去“两头在外”模式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行业准入方面可能打到的擦边球,而在于为自己发展一批有品牌、有实力的境内有限合伙人。
最后再为需要融资的企业提三条非常具体的建议:
n
在公司估值方面要审时度势,回归现实。如果资本市场稀里哗啦,你很难站在那里岿然不动。当然,你可以等待市场重新转暖,但前提是在这等待的过程中你不至于自己也稀里哗啦。
n
如果你非要岿然不动,那么抵抗投资人压低估值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竞争。只有最大限度地制造—记住,必须是同一量级上的—投资人之间的竞争才能帮助你托住价码。
n
不要轻信没有声誉和市场经验的杂牌基金。虽然钱都是钱,但有一些人的钱的确比另一些人的钱更值钱。我认为,价差在25%以内,你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更有品牌和战略价值的那家投资人;价差在25-50%,你可以稍微犹豫一下,但至少还应该有一半的可能最终依旧会选择那家更具品牌和战略价值的投资人。
n
对创业板不要抱有过多的幻想。它的明天也许很美好,但是你的问题和需求可能最好在今天得以解决。
相关文章
《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猜想》
《风险投资家争戴绿帽子》
《2007年最值得关注的10个行业》
《中国出现世界顶级PE的五个前提条件》
《中国股市与庞氏骗局》
《你最近享受过哪些好服务》
《给新入股市的大爷大妈们的建议》
《谁谋杀了贝尔斯登》
《次债危机的中国版演绎》
《证监会什么都管,股民就会变成儿童》
《把烟草工业局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很正确》
回到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