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日本漫画《龙狼传》,据说国内也十分盛行,结果发现了不少误译之处。其实,比起村上春树的小说,漫画的文字量有限,而且短语海量,应该是浅显易懂的读物。略懂日文的人不难看出以下翻译上的破绽。
日文的原意是“要开战!!”,中文却翻译成“我们已经到绝境了吗!?”,意思整个一个满拧!
世界上有“日本人论”一说,按照字面上的理解,无怪乎是对日本人的研究!也许是因为日本这个民族奇特,在世界范围内早已形成了一个能够吸引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昨天读到一本叫《整形日本》的图文书,描述生动,作者是香港的汤祯兆先生,专门研究日本的流行文化。当然,从大范围上说,汤先生的书也是“日本人论”的一种。
所谓“日本人论”究竟是从何处而来的呢?今天得空儿大致了解了一下。
“日本人论”其实就是一种观察和研究。之所以有这样的“论”,想必是因为某一个时间段曾经出现过对这个“论”的高度关注。日本学界一般认为,“日本人论”出现于江户时代的中后期,这个分水领是建立在日本人是否意识到了外国人对他们的描述,如果有的话,这个发展应该是江户中期到幕府末期这个时期。
尽管当时的日本采取了锁国政策,但有关西方的消息多多少少也流入了进来,而且有些了解西方知识的日本人也开始描写了他们所了解的西方。
比如;新井白石〈ARAI"HAKUSEKI
1657-1725〉写的《西洋纪闻》就属于比较早期的作品。换句话说,所谓“日本人论”是在日本人看西方人和西方人看日本人这样一个互动的知识环境下诞生的。
带有这一强烈意识的人是司马江汉〈SHIBA"KOUKAN
1738-1818〉,他是浮世绘大师铃木春信〈SUZUKI"HARUNOBU〉的弟子,而且是日本第一个引进油画画法的人物,所以对西方的了解比较前卫一些。
他写过一本《春波楼笔记》,其中就说;“我们日本人的智力浅薄,思虑尤其不深,所以无法赶上欧洲。”
后来,还出现了一批人物,比如;渡边华山〈WATANABE"KAZAN〉、高野长英〈TAKANO"TYOUEI〉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当然,这些人并没有正面展开他们的日本人论,而只是做出了一个呼吁,认为日本人是落后的,应该学习西方的知识。
上述这些人物的拟似“日本人论”跟本居宣长〈MOTOORI"NORINAGA
1730-1801〉,还有其他汉学学者的论点非常不同。本居宣长主张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对比,从中考虑日本人的问题,于是他提出“MONONOAWARE”,所谓“物寂”的概念完全是追回到了日本古典文学以后的结果。
不可否认,这个思想的根基所在其实就是日本优越论,无论你跟西方比也好,还是跟中国比也好,日本人总归是优越无比的。发展到了这里,所谓“日本人论”的雏形发展从一开始就面临了两个极端的选择,一个说“落后”,另一个说“先进”!
另外还有一点,幕府时代是锁国的,夸日本人没事儿,但像渡边华山和高野长英那样公开指责日本落后的人一律被视为超级危险思想,所以这两位都惨遭迫害,自杀身亡。当然,所谓“日本人论”不单单是什么“优越论”或者“劣等论”之争,因为主张学习欧洲的人只是说西方在人工工业方面比日本先进,而并没有涉及人的精神层面的议论。
一直到幕府末期为止,所谓“日本人论”基本上是片面的,但到了明治时期,尤其是跟西方人相比较这个层面上看,福泽喻吉《文明论之概略》是一部经典作品,因为这部书作为“日本人论”的一种至今仍然获得着很高的评价。
福泽在明治以前去过美国去过欧洲,对人家如何评价日本人非常熟悉。他写的《西洋事情》就是拿到今天读读,还是觉得有新鲜感的。
关于福泽的思想,简单地说,他看问题的方法分了两个,一个是有形的文明,比如衣食住行,另一个是无形的文明,他指的是人的精神。这是他考虑日本人的时候尤其重点阐述的部分,而且福泽的理论包涵的实践意义很强,包括他极力主张排除日本人意识中残留的封建性都说明了这一点。
按照这样一条思路,“日本人论”的发生首先是来源与最先跟外界接触的日本精英阶层,而且绝大部分成果都是以游记见闻的方式公布于世的。包括后来的许多名著,比如《风土》和西周的《国民气风论》和中根千枝、土居健郎的一系列著作等等。
可以说,正是因为日本精英阶层最早对“日本人论”的参与和不断阐述才使世界对日本人的观察与研究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知识参照。其中最典型的“日本人论”莫过于美国女人写的《菊与刀》。当然在这前后有过不少外国人写了关于日本人的书籍,比如;明治天皇的德国医生写过,旧苏联布列日涅夫时代有个记者叫Vsevolod
Ovchinnikov,写了一本叫《樱枝》的书,据说卖掉了700万册,比当今的美国《艺妓的回忆》还热销。中国比较出名的是戴季陶的《日本论》。
由此而见,“日本人论”的确是一门有传统的学问,但至于说它有多大?恐怕学问本身难以用“大小”判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