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3||语文跨学科学习三重审视:跨而有术·整合有度·学而有效
(2025-11-05 11:15:59)
标签:
专业发展 |
分类: 省学带坊--工作开展 |
何欢老师是一名年轻的青年教师。从假期开始策划小学语文学科基地主题研修活动,给她分配这个任务,我们有多重的考虑:第一个是作为本年度县级教学能手,需要展示教学方面探索,作为我们后期重点培养的教师进行打磨,开展实验活动。第二个原因她教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对教材有着独立的思考。第三个原因是她自己对专业 发展比较执着,多次参与各种教学技能比赛,反而是越挫越勇,我经常听到别人说,她主动向学校优秀的骨干教师虚心请教。这种自发、反省、向上的精神和态度,正是我们广大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中心要着力挖掘一批心性稳定、目光长远的优秀教师,成为县域教育发展领军人物;同时,我们也愿意为那些勤于钻研教师的提供展示才华平台。
本次举办语文跨学科学习研讨活动,我们参训所有教师要弄明白几个问题:什么是跨学科学习?什么是语文跨学科学习?为什么每门课程要开设跨学科学习?怎么实施跨学科学习?怎么用科学、有效方式评价跨学科学习?因为下午,有专题讲座。我只是简单进行强调。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跨学科教学是一种以主题或议题为载体,融合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方法等,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跨学科学习“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在扎实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主动跨界,立足某一学科去实现跨越,既可引导学科教学的纵深发展,又可引导学科教学扩展视野” 。
其次,回答第二个问题:“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新课标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整体要求看,紧扣两个动词。第一个动词是“拓宽”,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连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将社会资源有效转化为语文学习资源,促进语文学习与社会化高度融通与对接。第二个动词是“提高”,促进语文学习多种能力协同效应产生。以问题为主导、以解决为目标、以多学科知识关联为载体。
接着,回答第三个问题:跨学科学习价值意义。突破分科课程壁垒,与多个学科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新理论、新理念和新方法,提升创新力。跨学科学习能提升学生学习与生活经验的过程,强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课程制度和课程目标为引导,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其目的在于向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图景,促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第四、第五个问题我要详细解析,以何欢老师课例为载体。
一、三重审视
何欢老师执教《乡下人家》,作为语文跨学科学习研讨课例进行展示,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汇总表
|
学段 |
主 题 |
内容构成 |
|
第 一 学 段 |
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 |
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 |
|
养护绿植或者小动物 |
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 |
|
|
节日和风俗活动 |
留意身边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
|
第 二 学 段 |
校园活动 |
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戏剧节等校园活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
|
社区活动 |
参观物质文化遗产,关注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索生活中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向。参加文化主题活动,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
|
|
实地调研 |
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等方面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撰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
|
|
第 三 学 段 |
校园文化社团 |
参与校园文化社团,参与戏曲、篆刻、绘画等相关文化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
|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
运用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 |
|
|
设计人工智能时代未来生活 |
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向,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种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 |
(一)跨而有术:跨学科学习方法
这节课采取方法是:
第一个,设计一个主情境。教师创设招募令发布。该情境贯穿学习活动始终,始终撬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在带着有趣任务学习文本。
首先,情境设置指向真实的学习情境,打通学生生活世界与学科符合世界的桥梁,促进学生对现实生活热爱,提升用语文运用范畴。
其次,情境设置指向多学科知识整合,关注到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涉及到多学科知识,比如科学、美术和音乐等课程,站在“群”的角度创设牵引多领域知识大情境。
最后,情境设置指向合作共同体构成。这节课与美术老师联合,弥补个体技能的短板。此外,课堂上还促进学生共同体构建,有助于学生互学帮扶。
第二,链接学生生活经验,从生活经验走入文本深处,到最后走出文本,激发学生生活经验。遵循:生活经验--文本经验--生活经验,形成一个完整闭环。
(二)整合有度:跨学科学习关联
本节课围绕着主情境,关联美术、科学、音乐三门课程。中国传统诗歌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美术线条感和色彩感,激发学生直观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以花卉依次开放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秘密。再引导学生为场景配音乐。为降低难度,教师设计支架,挑选合适的配乐,阐述选择的理由。当学生找到与文本基调相吻合的音乐旋律时,他们就读懂文字背后所传递的情感。
(三)学而有效:跨学科学习成效
语文跨学科学习建立“跨”的理解,形成“跨”的技能。这节课,学生综合素能得到多方面发展。比如音乐节奏倾听与感知、科学知识获得与积累、美术构图探索与实践,以语文学科为主线,关联若干课程能力。
2.让学习真实可见
结果性评价有效运用。何欢老师设计“最美乡村代言人评价标准”。以等级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借助评价量表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成果是学生真实学习载体。通过针对性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对标学习、对标自查、对标互评、对标展示、对标反馈,促进学生学习获得感提升。
二、完善部分
没有完美的课,只有不断提高和优化的课。谦逊、自省是普通教师走向卓越教师核心品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何欢老师的课,我觉得有三点需要优化。
1.学习评价分配不够均衡。前三个学习任务的过程性评价缺失。导致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呈现一个前弱后强的趋势。每个活动最后,教师都应该进行直观性的评价,比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出“构图师”积分,“探索者”的实物奖励,“配乐师”积分,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入参与学习活动。
2.学习支架搭建较为滞后。在学生完成课堂练笔环节,由于教师习作展示出现时机较晚,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候才展示出来,运用效度不好;其次,对于习作中方法和要点,教师未能进行点拨和强调。没有充分发挥出支架示范作用,相对有些遗憾。
3.学习成果展示还能优化。应该让学习情境回到学生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设计海报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收集所有学生的乡村代言海报,制作为一本册子或者装入拉杆夹,让所有学生欣赏,遴选出若干个最美海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