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1||教育的危机和教育的曙光
(2025-10-28 15:52:24)
标签:
专业发展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我办公室的窗户,正好对着一所学校内操场和学生宿舍楼。大门的对面马路内侧也是一所学校。距离学校很近。可我感觉,学校那种书香的气息却逐步减弱。站在窗户边随意瞥一眼,有时候会看到三三两两的初中学生在劳动,他们嘴巴里嘟囔着奇怪的话,冷不丁会冒出脏话。那种懒散的精气神,特别不让我喜欢。
我们侧门和正门都有着开阔的过道,同事们电动车有序地停放在一侧。但也有少许的高中生没有眼力,明知道需要从那里进入,即便张贴着相关的提示语,但还是旁若无人地将车自由摆放。任由同事们大声叫喊:“这里是单位的门口,切勿停车。”有时候,会假装没有听见,或者不理睬。对于类似的状况,我觉得有些好笑,更多的是生气。孩子们学习成绩差,也丧失基本的常识。
目前,整个县域教育陷入到极度的无序化状态。比六年前还要低迷。学校的质量问题成为瓶颈,群众们的指责声,朋友们的埋怨声,在我的周围扩散。还有各种强烈的指责和批评。只要家里经济稍微允许,就会直接将孩子送到外地学校就读。整个系统外,总会给我随意地聊起学校的诸多问题。比如老师教学方式落后,比如作业布置和监管存在问题,比如个别班级开学初有许多学生转学,再比如某个家长找学校的麻烦。小矛盾会酿成大问题,大问题会衍变为冲突,形成看不见的不信任,甚至不理解、不支持;从发展的角度看,甚至会影响一个县域的未来方向。不知道,这种担忧是否合适。至少从我的角度看,教育内部的危机扑面而来。学校内部管松软现象突出,影响到一个学校教师队伍良性推进。而教研并不能改变所有教师。教科研只能影响到那些需要改变现状的人,教科研只能促进主观上还有进取心的人,教科研真正可以推进的清醒的变革者和扎实的执行者。我经常为此而产生极度的焦虑。
前几天,有朋友给我发了一张在邻近县高铁站候车大厅的照片,他好奇地 询问:“你们县的教育怎么啦?”我有些诧异。赶紧打开对话框,才发现都是些回家的孩子,数量庞大。他们穿着校服,稚嫩的脸蛋上,表情颇为复杂。从年龄角度,小学生离开父母监管,到外地读书,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正是需要建立情感阶段,正是需要陪伴的黄金期,却独自面对成长带来的各种压力。可为了提升学业,为了后续发展,家长们无奈地掏重金将孩子送出去,两地奔波,甚是辛劳。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怎么能经受住外部的压力呢?陌生的学习环境,必须提前学会独立生活;陌生的同学,重新建立人际关联;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从早上六点多到晚上十一点......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的要素呢?
身为教育系统的一份子,充满着无力感。说实话,我也是尽力履职的。可在强大浪潮的裹挟中,个体支撑极其微薄,好像做无用功。看着窗户外面的房屋,着高大、气派。看着里面的房屋,面积更大,崭新的实验楼。学校的硬件投入已经超过江浙地区的学校,而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危机意识、自学能力,远不能与外界相比。深深的担忧中全部都是焦虑。学校的内涵提升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同步发展、同向而行。这些都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学校和老师们没有居安思危的前瞻性,那么学校倒退就会不断加剧。
好在,另外一所学校正在革新中,新人新气象,发生着静悄悄的改变。新任校长管理经验丰富,在多种背景学校担任管理,加之学术能力强,有着雄劲的资源供给渠道。正在推进精细管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对老师们进行理念和方法系统培训。近期,组织开展多样态的活动,给学生素能提升增加交流展示平台,也在给家长们做思想动员,让大家重树信心,支持理解学校各种调整,争取家校协同打好配合拳。此外,也要进一步盘活内生动力。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效能考评方面出实招,建立科学的用人导向,确实让能者上、庸者下。否则,平均主义只会将学校拖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