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7||融合视域下教研范式的建构与思考(3)
(2025-10-23 21:35:23)
标签:
专业发展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四、融合视域下教研范式的不足
“三跨”教研范式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在前期试点、中期推进、范式建构过程中,得益于县域教育所贡献的智慧。既有相应的阻力,但始终能踟蹰前行,不失育人的初心,彰显出佛坪教育人主动作为的向上态势。也有新的突破,其运行轨迹呈现出渐进式的曲折线,为破局蝶变、寻求突破而展现一抹细微的曙光。
1.保障支撑机制相对薄弱。目前构建的“三跨”教研机制虽已启动,但尚处于探索的初期,整体实施蓝图不清晰,受多种要素影响。其一,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行保障支持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如经费短缺较为明显,专业支撑力量有限,核心骨干数量短缺。其二,实践操作层面不够成熟,可复制性和推广性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其三,是经验凝练和理论加工较为稚嫩,还没有形成含金量高的科研成果,围绕“三跨”教研成果只是在《教师报》《陕西教育科研》《汉中教育》等期刊报纸发表;其四,是开展“三跨”教研活动的次数及频率少,主题性、序列化并不明显,受众教师群体面积相对小。
2.跨学段教研效度有限。跨学段教研活动还持有观望等待和严重的本位思想,被经验主义捆绑住向前发展的手脚,不能跳出学校的范围审视整个系统的运作。认识层面还没有达成共识,行动层面步调不一致。其深度不足,针对性和实用性亟待提升。幼小、小初、初高跨学段教研活动的内容仍较多停留在课例观摩、经验交流等较浅层面。在深度主题协作(如联合进行课程内容的序列化研究)、关键能力衔接的技术性对接(如阅读策略的学段递进研究)、教师研修共同体打造(初中、高中个别学科教师数量少,缺乏对话交流同伴)以及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课程设计(比如过渡性课程开发与组织依然是空白区)与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缺乏稳定、长效的工作平台和深入研究。
3.跨学科教研推进阻力大。教师参与学科研究的主动性与有效性急需提升,专业化提升的进展缓慢,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部分教师仍存在学科本位思维,认识固化、观念陈旧、态度消极、思想保守,一方面拒绝接受新理念、不愿意成长,另外一方面吃老本的现象明显。总以个人经验丰富为诸多借口,以学生学不会、学生智力差为搪塞理由,出现一系列面对教育改革、技术更新、理念迭代的各种抵触倾向。不会跨,缺少方法和参考资源;不愿跨,认为跨学科学习是“花架子”,是“形式主义”;跨不好,以主题为统揽跨的学科研讨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在学科育人理念方面有思想偏差和认知短板。固收一亩三分地,协作发展意识缺乏。
4.跨区域教研开展难度大。区域之间有序流动和帮扶对话,有助于弥补内部的短板,增加县域教育发展的活力,加快双向经验共建,实现优势互补。但这需要多方面磨合、协商及建立科学的互助机制。跨区域教研活动开展受经费限制、筹备活动难度大等诸多因素制约,导致研讨活动组织更多是短期性的,呈现一种单点分离的零散状态。由于常态化的机制未形成,故而跨区域研讨活动更多的是聚焦于热点引领,体现活动的新颖性;而在难点解决、瓶颈突破等方面用力不够。由于教研活动面对是根植本土的情境问题,各县域教研活动所解决的问题存在着差异,故而跨区域教研活动在选点联动、综合谋划方面还有较大的难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