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9||关于教师培训的几点浅思
(2025-08-30 17:15:36)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每年暑假,各地教育部门都会举办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项目。无论是通识类共性培训(师德师风、信息技术运用等),还是个性类学科培训(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方案实施、教学技能)。从教师们反应看,都是喜忧参半。吐槽者有之,觉得授课内容与实际结合度低;反感者有之,先进理念和做法,无法有效运用,难以真实落地;赞赏者有之,给出新的建议,提供新的方向。从学习效果好,与预期目标有差距。至少,在后期执行方面收效甚微,变化不明显。甚至还出现“你讲你的,我做我的。”
深究教师培训的深层次原因,不能将板子都拍在某一个层面。毕竟,涉及到多个层面要素。比如举办方(地方行政部门)、实施方(项目执行部门)、受众体(参训教师)、管理者(学校、教师管理科室或专业部门)、评估层(学校或教师管理科室或专业部门)。
其实,举办者的初衷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唤醒成长意识、驱动深度提升、提升工作效能、激活创新自主。但我觉得缺乏同事间的合作性、缺乏精准的考评机制、缺乏成果的转化场域、缺乏主题牵引的渐进培训,缺乏多元的资源供给,也是其中原因。
地方部门在安排教师培训项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县情和校情,基于数据访问和评估,分析本地区教师发展短板、需求。顶层设计关注三个层面:现实办学的困境,中期办学的突破,长期办学的定位。兼顾到微观、中观、宏观,意味着思考较深,能以系统论、整体论统揽教师培训项目。很显然,如果一个地方教师培训科室不够专业,对政策研究较少的话,培训项目就会走入同质化。今年所讲与往昔所讲,大致雷同。无法实现思维进阶和能力跨越。表面看起来重视教师培训,可对老师们到底缺什么分析不够精细。导致培训与老师们需求不一致。忽略受众体的感受。不是缺什么补什么,而是随意地安排,反正将一定数额的教师组织起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只图完成培训任务,生硬地举办活动,以接受式为主,缺乏互动与交流、分享与参与、建构与完善。老师们按时参与,至于效果如何,也不会关注和跟进。
实施方在开展教师培训过程中,要想赋能教师专业提速增质。训前访谈和调查研究尤为必要。根基课堂,到学校去看看,实地采集直接信息;或者发布问卷表,或许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分析和汇总,就能发现老师迫切需要掌握和了解的知识、技能。缺乏这个环节的话,涉及的培训活动,内容和方式不一定吻合老师们真实需求。而传统意义的集中培训,效果并不能达到最大化。项目式培训、互动式培训、实践型培训、案例式培训等,能够撬动教师心智,带来独特、真实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尤其是边训边设计,边参与边输入,参训教师对一些抽象原理、教育理念理解会更加透彻和深入。就培训内容而言,大家都认为:老师们关注技术层面,想通过一场培训,解决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问题。但我的经验来说,思想层面启发和教化、情感共鸣和职业远景建构,反而更加有价值。如果参训教师找不到职业乐趣,丧失主动出发的意愿,心门始终封闭,那么培训形式再好,都无济于事。
管理部门的行政保障和评估检测,能够确保培训目标、过程、效能一致性。评价应贯穿培训整个始终。要达到何种要求,可以提前发布,促进教师对标自查。实施中及时管理,督促参训者严格遵守相关记录,杜绝随意不参与培训,或者游离培训现场。而后期跟岗反馈,能够推进培训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培训转化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理念,教师在短期内就能彻底消化、咀嚼和吸收。一方面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理解力存在差异;另外一个方面,先进的理念需要根植实际,在教育情境中检验和改造。因为面对的学生不同,自身的经验有高低,个人知识储备有大小,思维更新需要付出时间,更需要大胆实践。业务部门持续性观测、调研、指导,引导学校围绕培训主题开展校本活动。与本校、本班进行对应。经历头脑风暴、同伴对话、教研组内分享,再进行回炉和复盘。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理念逐步进入课堂层面,教师的教学技能、育人方式、管理能力、资源运用等都有新的改变。